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蚬河龙影化灵参》下卷

《蚬河龙影化灵参》下卷(2/2)

等地。然异地种植的莱胡参,虽形态相似,却“味淡性温,润肺之力不及莱阳原产”——原来莱阳蚬河沙壤含“云母之精”,河水属“壬水之性”,阴阳相济,非他乡能及。这正应了中医“道地药材”之说:水土异则药性殊。

    第八回 新篇续写龙参韵 古今智慧共辉光

    新中国成立后,莱胡参的传承迎来新生。1956年,莱阳成立“莱胡参种植合作社”,老药农们将“九晒九露”“竹刀采挖”等古法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:用紫外线杀菌替代硫磺防虫,保留了参根的纯净;通过测土配方,调节沙壤中的“金、水”元素比例,使莱胡参的“多糖含量”较传统种植提升15%。

    1978年,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深入蚬河两岸,对莱胡参进行系统研究。他们发现,莱胡参中的“香豆素类成分”能抑制“气道高反应”,这正是其缓解干咳的科学依据;而“多糖成分”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,印证了中医“滋阴扶正”的理论。研究成果发表于《中国中药杂志》,让莱胡参的药用价值得到现代科学的佐证。

    如今,莱阳建成“莱胡参文化产业园”,园内既有“白龙化参”的雕塑,也有现代化的提取车间。游客可亲手采挖鲜参,体验“九晒九露”的古法炮制,还能品尝“参蜜膏”“参枣粥”等药膳——这些膳食遵循“春食助生发,夏食清暑热,秋食润秋燥,冬食辅收藏”的自然之道,将莱胡参的“药食同源”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2023年,“莱阳莱胡参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,其种植技艺被列入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在蚬河岸边的老参农家,墙上仍挂着一幅古画:画中白龙自蚬河跃出,鳞片化作万千参苗,河畔百姓或采药、或耕作,一派祥和。画旁题诗曰:“蚬河龙去留灵根,润肺生津护万民。古今同此养生道,一脉相承天地仁。”

    结语

    莱胡参的故事,是一部“天、地、人、药”相融的传奇。从白龙舍身化参,到百姓以性命护参;从医家辨证用参,到现代科学解参——它不仅是一味药材,更是中医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生动载体。其药用价值始于民间实践,载于方志典籍,验于临床病案,证于科学研究,恰如蚬河之水,历经千年而不息,滋养着一方生灵,也滋养着中医药文化的根脉。

    赞诗

    蚬河千载流金液,龙陨为参护庶民。

    润肺能消焦火燥,养阴可补气虚频。

    七情配伍藏真意,九晒功夫得本真。

    莫道药微无足道,一茎牵动万家春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莱阳蚬河的水,依旧静静流淌,岸边的莱胡参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年复一年。老药农们仍会在采参前祭拜河神,孩童们仍会听着“白龙化参”的故事长大,医者们仍会在处方中写下“莱胡参”的名字。这株从神话中走来的药草,早已超越了“治病救人”的本身,成为连接古今、沟通天人的文化符号——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,永远源于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的守护,对传承的坚守。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