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瑶池黄炁录》(下卷)

《瑶池黄炁录》(下卷)(2/2)

药农传有口诀:“生芪如披甲,固表拒邪杀;炙芪如裹绵,补中益气添;酒芪如乘帆,升阳上云天。”此虽非医典之言,却暗含“炮制改变药性”的深刻智慧,是实践出真知的又一例证。

    第八卷·近现代传薪,新境渐开

    民国年间,张锡纯着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创“升陷汤”(黄芪、知母、柴胡、桔梗、升麻),治“大气下陷”之证。有学生伏案苦读,忽觉气短不足以息,甚至张口抬肩,脉沉迟微弱。锡纯曰:“此胸中大气下陷,如釜底抽薪,火虽旺而釜不沸。”投以升陷汤,黄芪为君,大补大气,知母防其热,柴桔升麻引其升,一剂而气顺,三剂而愈。他赞黄芪:“能撑持全身之气,如栋梁之支大厦,非他药可比。”

    新中国成立后,中西医结合研究黄芪,发现其含黄芪多糖、黄芪皂苷等成分,确有增强免疫力、改善微循环之效,印证了古人“补气固表”的经验。然老中医仍恪守辨证:见气虚乏力、舌淡脉虚者用之则效,若遇阴虚火旺、舌红苔黄者用之,则助热伤阴,此“四气五味”理论在现代的验证。

    甘肃定西成为新的黄芪主产区,当地农谚云:“三犁三耙,黄芪发傻;沙质土壤,根粗肉壮。”因定西黄土疏松,透气性好,且昼夜温差大,利于黄芪积累“黄气”(有效成分),这与明清“道地药材”理论一脉相承。每年霜降后,药农们手持特制小锄,沿根际深挖,避免损伤须根,曰:“黄芪性喜整,伤根则气泄,效减半。”

    如今,黄芪入膳、入药,遍及寻常百姓家:黄芪炖鸡汤补产后虚弱,黄芪粥治老年便秘,黄芪泡水防气虚感冒。其故事从瑶池仙根到人间良药,从口传心授到典籍煌煌,恰如它的根茎,深深扎在中华大地,汲取着天地之气,也承载着中医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永恒智慧。

    下卷结语

    黄炁芝兮入尘寰,千年医道共往还。

    典籍煌煌凝智慧,民间代代传验方。

    从陶弘景定道地,到叶天士疗温伤;从李东垣升清气,到张锡纯补大气,黄芪的每一步发展,都是理论与实践的交响。它甘温之性未变,却随医者之心,应四时之变,治万病之殊,恰合“医者意也,随证而变”的真谛。此物虽微,却藏天地之理;其用虽广,不离辨证之宗。

    下卷赞诗

    陇东黄土育灵根,千载医家识性真。

    固表能禁虚汗泄,升阳可举陷肛频。

    蜜炙更助中州气,酒炒尤添上达神。

    莫道寻常草木质,天人合一显经纶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《瑶池黄炁录》上下卷终。黄芪的故事,是中医发展的缩影:始于神话传说,立于实践探索,成于理论总结,传于薪火相继。它告诉我们,所谓“灵根”,不在瑶池仙境,而在医者对天地的敬畏、对生命的关怀;所谓“神药”,不在神奇功效,而在“观天察地、辨证施治”的智慧。从春生到冬藏,从甘温到归经,黄芪的每一缕黄气,都萦绕着“天人相应”的古老哲思,也见证着中华医道“生生不息”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