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神农尝草的遗珠》下卷

《神农尝草的遗珠》下卷(2/2)

收麻黄时,依旧遵循着“立秋采茎、阴干、去根节”的古训;在中医院的药房里,麻黄仍是治疗风寒表实、咳喘的常用药;医生们开方时,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剂量,强调“中病即止”,这正是对神农“用之当慎”的传承。

    神农尝草的传说,早已融入中医的血脉。麻黄这颗“遗珠”,从洪荒的红沙坡,走到现代的药柜,走过了数千年,却依然闪耀着“通阳散寒”的光芒。

    有人说,麻黄的辛烈,是神农留给后世的火种;麻黄的功效,是洪荒岁月对生命的馈赠。而那句“麻黄发汗,可通天地阳气”的口诀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药效描述,成为中医“借草木之力,通人身阳气”的智慧象征——阳气通则寒邪散,阳气通则气血畅,阳气通则生命旺。

    在河南神农山的神农祠,每年都有医者来祭拜,献上麻黄标本,缅怀这位“医药之祖”。祠内的石碑上,刻着《神农本草经》中麻黄的记载,字迹虽已斑驳,却仿佛能让人听见神农在红沙坡上那声长啸,看见他将麻黄揣入怀中时,眼中闪耀的、为苍生寻药的执着光芒。

    赞诗

    神农尝百草,红沙得异珍。

    麻黄通阳气,烈药破寒尘。

    汗出驱邪祟,薪传救万民。

    千年遗珠在,医道自长春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山西大同的麻黄种植基地,秋日的阳光洒满红沙坡,药农们正按“立秋采茎”的古训采收麻黄。他们的动作,与千年前九黎部落的族人惊人地相似——轻掐茎秆,留足根须,将鲜品阴干,储存在陶罐里。

    基地的技术员,拿着检测仪器,测定麻黄中的麻黄碱含量,数据显示:“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发汗平喘效佳。”他对药农说:“老祖宗说这草‘性烈如火’,科学检测也证明它的有效成分含量高,真是神了!”

    不远处,立着一块新刻的石碑,上面刻着神农的口诀:“麻黄发汗,可通天地阳气。”阳光照在石碑上,与红沙坡的麻黄相映,仿佛在诉说:草木有灵,医者有心,神农的智慧,就藏在这一株株麻黄里,藏在那句流传千年的口诀里,在时光的长河中,永远守护着生命的温度。

    (全文终)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