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你看这茎,”老郎中指着青劲的草茎,“向上长,像要把邪气顶出去;这根,往下扎,像要把正气守牢。”他让小徒弟临摹青囊书上的图,背那首顺口溜,还讲自己当年的糗事:“我年轻时,把根当茎用,差点害了人,这教训,得代代传下去。”
小徒弟似懂非懂,却把“辨部位、明功效、知进退”九个字刻在了新的青囊书上。
后来,这村的郎中换了一辈又一辈,麻黄的故事也传了一代又一代。人们说起麻黄,总会提那个“麻烦草”的教训,说:“草木有灵,各部位有各部位的本事,用药的人,得有双亮眼睛,颗细心,不然,再好的草,也会惹麻烦。”
尾声:草名载教训,用药需敬畏
在村头的老槐树下,有块石碑,是后来的村民立的,上面刻着:“麻黄非麻烦,用错才添乱;茎发汗,根止汗,部位分清楚,药效自显现。”
石碑旁,常坐着晒太阳的老人,给围着的娃娃们讲那个年轻郎中的故事。娃娃们指着后山的麻黄,似懂非懂地点头,眼里闪着光——那光里,有对草木的敬畏,有对教训的铭记,更有对“用药需谨慎”的懵懂认知。
风掠过麻黄丛,茎与根在土里土里相连,在风中各展其能,像在诉说:草木无言,却藏着生死的密码;医者有心,当怀着敬畏去解读。那个叫“麻烦草”的教训,从来不是否定草木的价值,而是提醒世人:对自然的馈赠,唯有懂它、敬它、善用它,才能让每一株草,都成为救人的药,而非惹祸的根。
(全文终)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