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本草经集注·麻黄辨》下卷

《本草经集注·麻黄辨》下卷(3/3)

格物致知”精神的诠释——它告诉我们,中医对药物的理解,从来不是模糊的“感觉”,而是“观其形、验其效、明其理、戒其害”的实证之路。

    赞诗

    弘景辨麻黄,青沫定优良。

    青徐出佳种,配伍忌辛黄。

    唐验其功效,宋入典章详。

    千年传药脉,草木映沧桑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山东青州的麻黄种植基地,秋日的阳光下,药农们正将采收的麻黄摊开晾晒,青碧的茎秆在风中轻摇,断面的红棕髓部与细密泡沫,在光线下闪着微光。旁边的宣传栏里,贴着陶弘景的画像和《本草经集注》的摘录,下面写着一行字:“传承千年的辨药智慧,守护今天的用药安全。”

    一个学中医的年轻人蹲在晾晒的麻黄前,用手指捏起一段茎秆,泡沫沾在指尖,辛气清烈。他想起课堂上老师讲的“陶弘景辨麻黄”,忽然明白:中医的“道地”“形态鉴别”“配伍禁忌”,从来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一代代人用经验和实证筑起的“用药安全网”。

    从茅山的竹窗到青州的田野,从陶弘景的竹简到现代的药典,麻黄的故事,就是中医药物学传承的缩影。它告诉我们:最好的传承,不是把典籍束之高阁,而是让其中的智慧,在每一次辨药、每一次配伍、每一次治病中鲜活起来,让草木的真性情,永远服务于人的健康。

    这,就是《本草经集注》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。

    (全文终)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