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蒙古包外的“风解药”》下卷

《蒙古包外的“风解药”》下卷(3/3)

草原上的牧民,还在沿用阿古拉传下来的法子,用它治疗风寒咳喘。孩子们在草原上放牧时,会唱着阿古拉编的歌谣:

    “风可汗,立沙岗,

    针样叶,节节强。

    寒风吹,它不慌,

    煮成汤,暖心房。

    阿古拉,守草旁,

    其其格,授妙方。

    草原人,记心上,

    代代传,永不忘。”

    歌谣传到了呼伦贝尔的每一个蒙古包,传到了更远的地方。有人把它改成了马头琴曲,琴声悠扬,像草原的风,带着“风可汗”的辛香,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。

    在沙岗子旁,新立了一块石碑,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:“风可汗(麻黄),草原的风解药,牧民的守护者。其根扎于大地,其性勇抗风寒,其恩惠及万方。”

    每当夕阳西下,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,与沙岗上的“风可汗”交相辉映。仿佛能看到阿古拉骑着白马,其其格捻着羊毛线,在草原上微笑。

    这株从雪地里钻出的草,这则在蒙古包外流传的故事,早已超越了治病本身,成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精神图腾——它告诉人们,无论风雪多大,只要心怀敬畏,懂得分享,草木会守护人,人也会守护草木,这份相互的守护,能让草原的生机,永远延续下去。

    结语:风草相依,岁月绵长

    阿古拉与“风可汗”的故事,像克鲁伦河的流水,清澈而绵长。它讲述的,不仅是一株草药的神奇,更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智慧。

    “风可汗”从无名的野草,到草原人心中的“风解药”,再到中医典籍里的麻黄,它的身份在变,却始终保持着“抗风寒、护生灵”的本心。而阿古拉,从一个普通的牧民,到草原的守护者,他的角色在变,却始终践行着“感恩、分享、守护”的草原精神。

    其其格老阿妈的教诲,羊皮上的配伍图,沙岗子的石碑,流传的歌谣,都是这份精神的延续。它们告诉我们:最好的“解药”,不在药房,而在天地间;最珍贵的“传承”,不在书本,而在一代代人的践行里。

    如今,呼伦贝尔的风依旧吹,“风可汗”依旧长,阿古拉的故事依旧被讲述。这风,这草,这故事,早已融入草原的血脉,成为不灭的印记。

    赞诗

    沙岗立尽风雪狂,

    一茎青劲是麻黄。

    阿古拉心传百草,

    其其格语记良方。

    汗透毡袄驱寒邪,

    配伍相得护一方。

    草原歌谣传万里,

    风草相依岁月长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博物馆里,收藏着一块泛黄的羊皮,上面用炭笔勾勒着“风可汗”的形态,旁边是稚嫩的蒙古文,记录着它的用法。讲解员说,这是当年阿古拉亲手绘制的“药谱”。

    每年夏天,都会有牧民带着孩子,来到沙岗子,指着“风可汗”,讲述阿古拉和其其格的故事。孩子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,给草培土,嘴里哼着那首古老的歌谣。

    风吹过沙岗,“风可汗”的茎秆轻轻摇曳,像是在回应孩子们的歌声,又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守护与感恩的古老约定——只要草原还在,风还在,“风可汗”还在,这个约定,就会永远延续下去。

    (全文终)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