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石洼麻黄记》下卷

《石洼麻黄记》下卷(3/3)

着李郎中和王老汉的画像,画像底下,是李郎中亲笔写的《麻黄记》,记着那年暴雪、采麻黄、救村民的事,一笔一划,都是石洼村的记忆。

    村里的孩子们,从小就听着麻黄的故事长大。老人会指着村口的麻黄地,对他们说:“那年大雪,要是没这草,咱石洼村就没了。做人不能忘本,得记着草木的恩。”孩子们会奶声奶气地念那首顺口溜:“节节草,立坡崖,寒邪来,它敢挡;一碗汤,汗津津,保平安,护家乡。”

    后来,晋北一带的村子,几乎都种上了麻黄。有路过的药商,想高价收购石洼村的麻黄,说要运到南方去卖,村民们一口回绝:“这草是护家的,不是换钱的,给再多银子也不卖!”

    再后来,石洼村的麻黄地旁边,立了块石碑,是栓柱的后人刻的,上面写着:“麻黄者,石洼之卫也。秋雪突至,寒疫横行,赖此草发汗驱邪,全村以安。后广种之,传于四邻,泽被一方。草木有灵,当思其功;岁月流转,莫忘其恩。”

    每年清明,石洼村的村民都会到石碑前祭拜,烧一炷香,添一抔土,再采几片麻黄叶,放在碑前。风吹过麻黄地,“沙沙”作响,像李郎中和王老汉在说话,又像无数个被麻黄救过的人在笑,声音穿过雁门关的风,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雪又落下来了,石洼村的窑洞顶上,炊烟袅袅,麻黄汤的辛烈药香混着饭菜的香气,在雪地里弥漫。村口的麻黄,顶着白雪,依旧立得笔直,像一排排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这个曾经在暴雪中断绝希望,又因一株草重获生机的小村落。

    它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就像那首顺口溜,一代代传下去,伴着麻黄的药香,温暖着晋北的每一个寒冬。

    结语:草木有情,守望相助

    石洼村的麻黄,从来不是什么“神草”,它只是一株扎根在晋北苦寒之地的普通草木。可它的故事,却藏着最朴素的真理:人与自然,从来都是守望相助的。

    当暴雪封村,寒疫横行,是王老汉的经验、李郎中的智慧、村民的团结,让这株草发挥了救人的作用;而当人们心怀感恩,种下它、守护它、传播它,它便成了跨越时空的“卫士”,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

    麻黄汤的辛烈,是草木的馈赠;流传的顺口溜,是人心的铭记。从石洼村到柳树湾,从晋北到雁门关外,这株草的故事,早已超越了治病救人本身,成了一种象征——象征着绝境中的希望,象征着实践中的智慧,更象征着人与人、人与草木之间,那份跨越寒冬的温情与坚守。

    赞诗

    雁门关外雪连天,石洼村头寒疫传。

    幸有老翁识异草,节节麻黄立坡前。

    一碗汤催汗津津,千户平安谢药缘。

    从此年年种青茎,守望乡关度岁寒。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许多年后,晋北的药农们说起麻黄,总会提到石洼村。他们说,那里的麻黄最有“劲”,因为扎根的土地里,埋着故事,藏着感恩。

    有个远方来的医者,在石洼村的石碑前驻足良久,读完《麻黄记》,感叹道:“所谓‘本草’,本就是‘本于草木,归于民生’啊。”

    雪又落了,覆盖了石碑,覆盖了麻黄地,却盖不住那辛烈的药香,和风中隐约传来的顺口溜:“节节草,立坡崖,寒邪来,它敢挡……”那声音,像石洼村的心跳,沉稳而有力,伴着麻黄的生长,一年又一年,在晋北的寒冬里,温暖而坚定。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