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抚芎·盱江卷》(上卷)

《抚芎·盱江卷》(上卷)(2/2)

把这些记在《盱江药录》里:“抚芎,生于抚州盱江流域,红壤育之,豆芎轮作,三年成药。根茎细于蜀芎,断面油点疏而亮,味辛带苦,性稍凉,能祛风胜湿,治湿热头痛、湿阻经闭最验。”

    这年秋收,抚芎坞的抚芎丰收,秦医者带着去抚州城“济世堂”拜访,掌柜见抚芎与蜀芎不同,起初不信,秦医者便用两者对比治病:治湿热头痛,抚芎组愈者十之八,蜀芎组愈者十之五;治湿阻经痛,抚芎组愈者十之七,蜀芎组愈者十之四。

    济世堂掌柜叹道:“原来药材也分南北!蜀芎善治寒,抚芎善治湿,各有各的地盘。”他开始收购抚芎,标价虽比蜀芎稍低,却也成了药铺的常备药。南渡的官宦、商贾,在抚州得了湿热病,用抚芎治好了,便把消息带回临安,说“抚州有芎,善化湿”。

    有个临安来的文官,在抚州巡查时得了头痛,用蜀芎无效,秦医者给他用抚芎配薄荷,很快好转,回去后对太医院的同僚说:“盱江的抚芎,治南方湿热头痛,比蜀芎更得力,当为南方上药。”

    第四回 南北芎药初分野 抚芎声传鄱阳湖

    南宋绍兴年间,抚芎的名声顺着盱江,传到了鄱阳湖流域。鄱阳湖畔的渔民,多患“风湿头痛”,又痛又麻,用蜀芎总反复,用抚芎配独活,却好得很快。渔民们说:“这抚芎,像湖里的船,能在湿邪里开道,蜀芎像山里的马,到了水里就不行。”

    秦医者与盱伯在抚芎坞开了家“盱抚堂”,专门用抚芎治病,门口挂着副对联:“蜀芎驱寒蜀地效,抚芎化湿盱江灵”。来求药的,不仅有本地人,还有从饶州、信州来的患者,药铺的抚芎常常供不应求,村民们便扩大种植,抚芎坞渐渐成了“抚芎之乡”。

    一日,有个从蜀地来的药商,见抚芎价好,便想以蜀芎冒充,却被秦医者识破:“抚芎断面油点疏而亮,嚼之辛后带苦;蜀芎油点密而暗,嚼之纯烈带甘,懂行的一尝便知。”药商羞愧而去,更显抚芎的独特。

    秦医者在《盱江药录》里写下:“药无贵贱,贵在对症;芎无南北,贵在合地。蜀芎合蜀地之寒,抚芎合盱江之湿,皆是良药。”盱伯看着漫山的抚芎苗,对秦医者说:“这抚芎,怕是要和蜀芎一样,被天下人知道了。”秦医者望着盱江的水,点头道:“南迁的不仅是人,还有药材的缘分,盱江的水土,终究养出了自己的芎。”

    尾章

    绍兴末年的盱江,商船往来,船头常堆着捆扎整齐的抚芎,辛香混着水汽,飘向临安、建康。此时的抚芎,虽仍被一些老医者视为“蜀芎变种”,却已在长江中下游站稳脚跟,用疗效证明:它不是蜀芎的“影子”,而是盱江水土孕育的“新篇”。

    抚芎坞的村民,在秋收时会特意留些最好的抚芎,挂在屋檐下,说:“这是咱盱江的宝贝,得让它看看,自己能走多远。”他们或许不知道,百年后,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会记载“抚芎,出江西抚州,与蜀芎并列,治湿热头痛最良”,但他们用双手种下的抚芎,已在历史的土壤里,埋下了与蜀芎并肩的种子。

    (上卷终)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