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蜀芎记:穹窿香里故园情》上卷

《蜀芎记:穹窿香里故园情》上卷(3/3)

,有凉气钻进来。"半盏茶的功夫,药汤煎好了,赵瑾叔亲自给她喂了两勺,不过片刻,周氏的呼吸渐渐平稳,竟能坐起来了:"这药香真怪,闻着辣乎乎的,到了头里却变成凉丝丝的,比冰袋还管用。"

    连喝三剂,周氏的头痛彻底好了。她提着两匹上等蜀锦送给赵瑾叔,非要拜他为师学认药:"我算知道了,不是药不管用,是没用到真东西。您这蜀芎,比菩萨还灵!"赵瑾叔没收锦缎,只取了块她绣的川芎花纹样:"我教您认真芎,您教我绣这花,算扯平了。"

    消息很快传遍苏州的药行。有药商来找赵瑾叔,想出高价订蜀芎,说愿意常年包销。赵瑾叔却摇头:"真芎产量有限,得先供着咱蜀地的乡亲,剩下的才能往外捎。若是为了钱滥采,坏了青城山的地,子孙后代就没真芎可吃了。"他给药商讲王老汉的话:"芎根要养三年才能挖,一年苗,二年茎,三年才成穹窿形,急不得。"

    药商虽没订到货,却对蜀芎多了份敬畏,回去后在店门口挂了块木牌:"本店蜀芎,直采灌县,假一罚十"。有次赵瑾叔路过,见木牌旁摆着个玻璃罐,里面泡着蜀芎,旁注"体极穹窿,气可上交",正是他《蜀芎歌》里的句子。他站在罐前,望着里面沉浮的芎片,忽然觉得,这小小的药草,竟成了连接故乡与异乡的桥,而桥的那头,永远系着蜀地的山水与乡愁。

    第六回:秀才赋诗意,穹窿寄寸肠

    重阳节的成都府,赵瑾叔回到了故乡。他带着在江南写的《蜀芎歌》,来到青城山下的药田。王老汉正带着儿孙翻土,准备种下新的苓子,见他来,直起腰笑道:"赵先生回来得巧,刚挖了些'穹窿芎',给您留着呢!"

    那川芎堆在竹筐里,个个圆厚如拳,断面的菊花心在阳光下层层分明,像幅浓缩的蜀中山水图。赵瑾叔拿起一颗,放在鼻尖深嗅,辛香里带着阳光的暖、泥土的润,还有种说不清的亲切,像扑进了母亲的怀抱。他取出江南带回的纸笔,在田埂上铺开,要把《蜀芎歌》续写下去。

    "真芎须向蜀中捎,"他念着赵瑾叔的诗句,笔尖悬在纸上,忽然明白了"穹窿"二字的深意——不仅是形态的圆厚,更是一种精神的隆起:蜀地的草木,带着山水的骨气;蜀地的人,守着故土的赤诚。就像这川芎,离了蜀地便失了穹窿之态,人离了故乡,也难免少了份底气。

    王老汉的小孙子凑过来,指着纸上的字问:"先生,这芎能长到天上去吗?"赵瑾叔笑着把他抱起来,让他摸芎顶的隆起:"它长不到天上,却能把蜀地的灵气带到天上,让月亮都闻得到香。"孩子似懂非懂,摘下朵川芎花插在他发间:"那先生就是带香的人,走到哪里,都带着咱蜀地的味儿。"

    夕阳把药田染成金红色,芎叶上的露珠闪着光,像无数个跳动的音符。赵瑾叔写完最后一句:"莫叹他乡芳草盛,蜀芎一瓣足平生。"他把诗稿折好,夹在祖父的药书里,忽然觉得,这诗不是写给别人看的,是写给故乡的草木,写给血脉里的乡愁,写给那句"真芎须向蜀中捎"里藏着的,对故土最深沉的自豪。

    山风掠过田埂,带着芎香,吹起他的长衫。远处的岷江在暮色里泛着银波,青城山的轮廓渐渐隐入雾中,像个巨大的穹窿,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灵草、故人,都温柔地拥在怀里。而他知道,无论走多远,这穹窿里的香,永远是他回家的路标。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