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曹操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,损失了不少人马,东郡北面的两个关键渡口延津和白马津都落入了袁绍之手。
这意味着袁绍的势力已经彻底渗入到兖州境内,后方的补给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。
面对人马数倍于自己的袁绍,曹操不得不后撤到第二道防线官渡一带固守。
袁绍则暂时屯兵在延津南。
曹操几乎每天都要处理军中事务,思索应对袁绍的策略。
久而久之,头痛病愈发严重,时常半夜惊醒。
时有陈琳所写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,曹操每每翻阅,总能赞不绝口,头痛也会有所缓解。
正史与《三国演义》等小说艺术加工有所不同。
曹操确实苦于头风,又是时常发作,也有读陈琳作品翕然而起曰:“此愈我病。”
但所读的内容并非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,而是陈琳写的各种书信和檄文的草稿。
也就是说彼时陈琳已经投入曹操门下。
而官渡之战时期,陈琳还在袁绍手底下干活。
虽然双方的形势得到了暂时的缓和,曹操也能稍作休整,但曹操的困境才刚刚开始。
先看江东地区。
孙策得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质,便暗中盘算袭击许县,想要趁曹操无暇顾及之际,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长江以北地区。
由此可见,曹操先前对孙策的安抚政策,几乎是没有效果的,家族氏的联姻在利益面前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,苍白无力。
孙策的初步设想很简单,打入许县,迎取汉献帝。
他们都很佩服曹操的魄力,能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也很羡慕曹操手中的权力,几乎与汉献帝相同。
孙策也萌生了这个想法。
但其实曹操对迎天子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,与董卓等人都不相同。
董卓挟持天子,只是想树立他的威望,以便控制朝廷,只手遮天。
后来的刘虞、袁术、公孙瓒等人,虽然没有成功,但他们的想法都是指望以皇帝的名义扩张自己的领地。
袁绍也是如出一辙,想通过挟天子,达到不向王庭朝拜,实现称霸天下的美梦。
曹操的谋划更为深远,乃“奉主上以从人望,大顺也;秉至公以服雄杰,大略也;扶弘义以致英俊,大德也”。
翻译过来就是一要匡扶汉室,掌控舆论,二要掌控朝廷,把握政策,三是顺从民意,争取人才资源。
明显,其他人与天子是对立状态,而曹操与天子是合作关系。
不同的关系,得到的回报自然不同。
曹操得到的回报丰厚很多,令天下诸侯羡慕。
其他诸侯也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得到天子,就能与曹操一样,收获丰厚的利益。
却没有想过曹操此番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孙策是个实干派,有想法便会迅速行动。
他秘密整顿军队、部署将领,暗中命庐江太守李术进攻扬州刺史严象。
李术收到军令,便开始在九江郡边界骚扰,企图引发严象的不满。
严象果然中计,领军前往边界平乱。
李术趁机大军压近,一举将严象击败,并斩杀严象。
仅此一战,孙策通往许县的前哨之战又推进了一步。
李术也因此实力大增。
此刻的曹操正在面临袁绍大军的压力,无暇顾及扬州地界。
但扬州乃其腹地,绝对不能撒手不管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混乱如麻的曹操在荀攸的提醒下想到了司徒府掾属刘馥。
早年为了躲避战乱,刘馥寄居在扬州。
袁术败亡之后,他便劝说袁术的部将戚寄和秦翊等人一起投靠曹操。
曹操觉得刘馥有劝说降将经验,又在扬州工作多年,便上报天子封其为扬州刺史,命其去接任严象,平定叛乱。
刘馥没有辜负曹操的重托,刚到扬州便干了两件大事。
一件是把治所从寿春迁到了合肥。
当时的合肥几乎是一座空城,没有任何的资源,在刘馥的治理下,很快就成了一座繁荣州治。
另一件安抚周边乱军。
梅干、雷续、陈兰等人在其劝说下归顺了朝廷,并定期向朝廷缴纳供奉。
刘馥的成功也帮助曹操重新稳定了九江郡的局势,暂时消除了来自扬州方面的压力。
时间到了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四月四日,在大军出发前夕,孙策前往丹徒山中打猎。
因其所骑乃快马,护卫未来得及跟上,便落了单。
恰好此时许贡三个门人突然出现。
孙策见三人刻意隐瞒身份,便二话不说,拉弓射箭直接杀死一人。
余下二人非常恐慌,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