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白马之围是解了,但延津却失守了。
于禁和乐进虽然英勇,但终究抵不上袁绍人多。
面对数万人马的袁绍大军,二人只能撤离延津,保存有生力量。
延津失守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一轮交手,曹操并没有占袁绍多大的便宜。
一来一去,只是交换了一个地方。
不过,袁绍损失的人马和战将要比曹操多的多。
袁绍见白马失利,但延津得利,便想着大军全部从延津渡河,准备在黄河南岸与曹操决一死战。
沮授急忙阻止袁绍。
他说,大军如果孤注一掷,全部渡过黄河,万一战局失利,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。
言下之意是你袁绍这样的决定是错误的,不该不留余地。
为将者,不仅应当统筹全局,考虑如何取胜,更重要的是考虑防守,想要退路,保存自防力量。
这便是所谓“未思进,先思退”。
但袁绍不听,硬是要全军出击。
沮授无奈叹息,随口抱怨了一句:“主公有着雄心壮志,但是部下们贪图功利,面对身后的涛涛黄河,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何方。”
于是,他以生病为由,请求辞去官职。
袁绍听了沮授的抱怨,不同意其请求,还心生怨气,直接剥夺了沮授一半的兵权,将其交给了郭图。
从袁绍方的阵营来说,沮授和郭图本就不对付。
兵权一来一回,郭图方的实力便远在沮授方之上了。
曹操行至半路便得知袁绍强渡黄河,占据延津,无奈只能改变行军方向,在距离延津南面二十里地处扎营防守。
袁绍得知后,笑着指责曹操胆小,不敢跟他正面交锋。
其帐下谋士郭图等人见袁绍意图追击曹操,便建议道,曹操虽然在白马有所得利,但延津一战主公已经予以还击,大军气势正盛。他还听闻曹操大军携带了大量的粮草辎重,队伍臃肿,灵活性不足,此刻出击,就算无法击溃曹军,也定然可以抢夺部分粮草。
袁绍听了很是心动,但一时间找不到何人领军。
河北名将文丑站出来自告奋勇,毕竟他与颜良关系密切,正愁该如何给颜良报仇。
袁绍见文丑战意浓浓,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,并给他五千骑兵,追击曹操大军。
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,文丑与颜良一样,性格粗暴,缺少良谋,虽是良将,却非帅才。
思索再三,袁绍找来了刘备,命其率领一路人马,辅佐文丑。
既然已经投靠袁绍,刘备自然没有异议。
二人率军急行,很快就追上了曹操大军。
曹操安排在延津方向的斥候急忙汇报曹操,说有数百骑兵追来。
又过了一会,斥候再来报,说有更多骑兵追来,步兵数不胜数。
曹操面如平静,命斥候不必在报。
荀攸听了,微微一笑,瞬间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。
先前数百人而来,或许只是先头探查的人马,曹操并没有做出相应的部署。
后来人马数不清楚,曹操已经有判断,那是追兵,不是探查。
袁绍人马本就比他曹操多很多,此地屯兵之处又没有险要之地可以坚守,再多的汇报只会影响军心,不如先想应对之策。
曹操下令所有的骑兵解下马鞍,放开马匹,将粮草军械都洒在地上,装作散乱的样子,迷惑袁绍的追兵,好让他们放松警惕。
很快,追兵人数就增加了到五六千人,文丑和刘备二人也已经赶到阵前。
很多将士劝说曹操速速撤离,退守官渡大营。
毕竟这架势,很像是袁绍大军的前锋,后续还可能会有大批人马逼近。
这个顾虑不无道理。
此刻想要正面与袁绍全部大军交锋,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。
结果荀攸却说道,这正是大破敌军的好时机,为何要撤退呢?
说完,荀攸便与曹操相视一笑。
曹操命令众人不可乱动,不可言退,随时准备反击。
众将士虽然不解,但军令不可违。
加上曹操说话坚定如铁,众人一直都相信曹操能成功。
很快文丑和刘备的大军赶到,看到地上大量的粮草、军械、马鞍等辎重,都纷纷四散开来,抢夺物资。
正是应了沮授那句话,部下都急功近利。
众人忽然明白了曹操如此安排的用意,正准备发起进攻。
曹操却制止了众人,说时机未到。
众人没有异议,皆耐心等待。
直到文丑和刘备的大部分人马双手都拿满了物资,他才下令骑兵速速上马作战。
曹操军中的六百人骑兵立刻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