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曹操那些事 > 第169章 官渡之战(三道防线)

第169章 官渡之战(三道防线)(1/2)

    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六月,袁绍的第一招远交近攻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。

    紧接着第二招,他还没有得到张绣那边的结果就等不住,领军十万准备南下渡江,强攻许县。

    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许县,整个许县一下子就炸开了锅。

    炸锅的有两路人马,一路便是许县真正的掌控者曹操,另一路乃大汉天子汉献帝刘协,以及以董承为主的反曹小队。

    先说曹操。

    曹军诸将基本上都觉得袁绍兵强马壮,粮草丰富,他们打不过。

    这样的判断也十分符合常理,与当前的形势也很契合。

    但曹操从小就跟袁绍一起玩到大,对其很是了解。

    先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时便已经看破了袁绍的本性。

    如今,曹操当着众人的面,说出了一番精准而又深刻的评价,一针见血地剖析出袁绍的致命弱点。

    他说袁绍“志大而智小,色厉而胆薄,忌克而少威,兵多而分画不明,将骄而政令不一”。

    袁绍虽有保藏宇宙,吞吐天下的志向,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智谋,面对复杂的形势往往无法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;

    表面上看起来勇猛强硬,实际上内心胆小怯懦,面临关键时刻的压力容易犹豫不决;

    他为人刻薄,多疑不用,缺乏威严,无法让手下将士全身心投入,真正信服;

    哪怕是拥有百万兵力,指挥不利,部署不明,而且经历过这些年对公孙瓒的顺利,将士们骄傲自大,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,无法做到政令统一。

    尽管袁绍占据的广袤的土地,拥有丰富的资源,但这些袁绍自身的缺陷足以让其陷入困境。

   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曹操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力排众议,果断出击,积极谋划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此时,先前抢夺河内郡的关键性就体现出来了。

    曹操集中数万人马,先行布局防御措施。

    他亲自率兵数千进据冀州黎阳,占据河内郡联通冀州的要害。

    黎阳乃前沿阵地,能更好地监控袁绍的动向并及时做出反应,后期袁绍也是黎阳南下的。

    同时命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,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,阻止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。

    两步棋,构筑曹操正面对抗袁绍的第一道防线。

    袁绍得知情况,一时间竟延缓了大军推进的脚步。

    两军在黎阳一带对抗。

    时间到了九月,另一路炸锅的人马渐渐浮出水面。

    董承暗中召集种辑、吴子兰、王子服等人,准备趁着袁绍逼近,曹操不在许县,谋划事宜。

    但此刻数万大军正在集结在许县,董承想要动却没有任何胜算。

    唯一的办法便是再次募集人马,等候时机。

    董承明白,曹操与袁绍之间必有一战。

    等这一战开打,便是他们动手的最佳时机。

    届时曹操里外不能相顾,左右不能逢源,定然会不敌袁绍,朝廷便能有机可趁。

    为此,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派去两路亲信,一路再次联络东面占据徐州之地的刘备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的刘备应该是最能够被拉拢的,与曹操作对的后方力量。

    另一路,直奔河北地区,联络袁绍,将密诏之事悄悄透露出去,便可给袁绍出师之名。

    可惜,两路亲信,只有刘备一路安全到达。

    刘备得到董承的信息,查明真假之后,便表示愿意效忠天子,与董承一道,击杀国贼。

    占据徐州的刘备也确实有了底气。

    另一路,袁绍一路亲信仅仅刚到黎阳一带,便被曹操大军拦下。

    好在董承的亲信嘴巴够严实,没有透露出一点信息,只是说从扶沟而来,要到冀州曲周投靠亲戚去。

    但是曹操依旧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异样。

    兖豫两州近期虽然没有粮食大丰收,但已经安稳度过了先前的粮荒,百姓手中基本都有余粮。

    相反,冀州多年战事,百姓疲敝,人口处于流出状态。

    投靠亲戚无非两种情况,一种无法生存,没有粮食,显然此人强壮,并非枯瘦如柴,另一种便是依附权贵,观此人穿着,虽非寻常百姓,但绝非大户人家。

    加上此人眼中透露着狠辣,非常人也。

    所以曹操判断,此人并未说实话。

    他下令手下斩杀此人。

    此人竟然毫无怨言,毅然赴死。

    这更加坚定了曹操的怀疑,寻常百姓早就大喊冤枉,不停地跪地求饶了。

    部分将士觉得是袁绍的奸细,但曹操怀疑到了另一种情况。

    那便是许县之中,或许有不稳定因素。

    建安四年八月底,曹操将前线交给于禁等得力战将之后,带着自己的猜疑回到许县。

    董承得知曹操返回,立刻命令手下偃旗息鼓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