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曹操那些事 > 第139章 第二次隆中对

第139章 第二次隆中对(1/2)

    初冬十月,曹操抱着不满周岁的曹冲,漫步在许县的县衙前。

    雪花缓缓飘落,飞入南面的小池中,瞬间消失了身影。

    一切都十分的平静,曹操的心情却甚是欢喜。

    汉献帝到了许县之后,曹操便想正式请天子下诏,定许县为新国都,但却被董昭阻止。

    曹操心里清楚,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出自毛玠的建议,但实际协助他实施之人是董昭。

    面对董昭的劝阻,曹操耐心听完。

    董昭说,身为一方诸侯,不应该逼迫天子改变国都,那样做跟挟持天子没有任何区别,反而会引起其他诸侯的注意,万一其他诸侯群起而攻之,就会面临董卓先前的处境。哪里是国都不重要,关键是天子在哪里。

    曹操采纳了董昭的意见,放弃了逼迫汉献帝迁都之事,但许县的建设完全参照国都标准。

    一来表示对汉献帝的敬重,二来也是让手下的将士都明白,如今的东汉哪里还是真正的国都。

    许县原本是一个城郭不足八里地的小城,曹操的规划硬生生将其扩大了数倍,成为了东汉末年响当当的大城池。

    同年同月,曹操还在默默地为许县添砖加瓦,许县却迎来了一个名人。

    此人身形修长,腰间酒壶半倾,衣襟微敞,指尖摩挲着一枚玉珏,神态自若,面容清俊中透着几分疏狂。

    郭嘉,郭奉孝,颍川阳翟人。

    汝颖士族颍川郭氏,少时即有大志,长期闭门读书,好结交英杰之士。

    他孤身一人,徒步而来,抿着口中酒,站在城门前饶有趣味地审视着许县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。

    “有点明主的样子。”

    郭嘉放下酒壶,掏出怀里的一块白丝,紧紧攥在手里,转身入了城。

    这块白丝似乎对他十分重要。

    入了城,辨明方向,郭嘉便一路朝着曹操府邸而去。

    他只用了一句话,便见到了曹操。

    “荀彧叫我来的。”

    曹操立刻就明白了眼前这个放荡不羁,留着一缕小胡子,面相帅气之人此行的目的。

    换成其他诸侯,就算有身边重要谋士的推荐,没有背景,压根不可能见到。

    例如袁术评价关羽,小小的马弓手,有什么资格说话。

    他们不会看这个人有没有真的本事,只会看他背后的门阀士族和自身的职位。

    毕竟权力带给他们的东西远要比一个能人带来的多。

    细数东汉末年的顶尖谋士,不过寥寥数人。

    诸侯不可能因为这么小的概率,拿手中仅有的资本去试错,倒不如相信背后的门阀来得实际。

    郭嘉能仅凭一句话,一封荀彧的推荐信就见到此刻如日中天的曹操,足以说明曹操不拘一格将人才的宗旨。

    “孟德久闻奉孝才名,今日得见,幸甚。”

    曹操率先开口,语气中少了几分沙场主帅的威严,多了些求贤若渴的诚恳。

    他挥退左右,亲自为郭嘉斟酒,目光却未从对方身上移开分毫。

    郭嘉起身行礼,唇角微扬:“明公礼遇若此,嘉岂敢藏拙?”

    曹操闻言,心中暗喜。

    不过,即使有推荐信,面试题还是要出的。

    曹操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条十分合适的题目。

    他问郭嘉:“袁绍占据冀州地盘,有青州、并州两州军队跟随,地广兵强,屡次对我不恭敬。我想讨伐他,但我的力量敌不过他,怎么办?”

    这道题目有两层意思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郭嘉来曹操处前,先北行去见的袁绍。

    袁绍对郭嘉十分礼遇,也给郭嘉高官厚禄。

    但仅仅数十天,郭嘉便决定离开袁绍,宁可闲居六年也不愿再出山。

    因为他发现袁绍虽然表面上礼贤下士,但实际上优柔寡断,缺乏决断力,无法抓住主要矛盾,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
    郭嘉认为袁绍这般性格在乱世中难以成事。

    从这里可以看出,郭嘉的目标和曹操一样十分明确而精准,他必须要辅佐一位明主成就一番霸业。

    显然袁绍不是明主。

    这点认知与之前的荀彧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郭嘉用了一句十分经典话来描述袁绍:“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,而不知用人之机,多端寡要,好谋无决,欲与共济天下大难,定霸王之业,难矣。”

    曹操心中暗惊——这寥寥数语,竟将袁绍的优劣剖析得入木三分。

    也确实如此,郭嘉的判断放在现在看也十分精准。

    曹操问郭嘉袁绍的事,一方面想看看郭嘉识人的能力,也看看他的忠诚度。

    此外,这个问题也是曹操未来想要做的事,但还没有完全谋划好,正好拿来考考面试者。

    郭嘉回答地十分自信。

    “如今天下纷争,袁绍据河北,吕布霸徐州,刘表守荆襄,孙策初定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