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曹操那些事 > 第131章 毛玠的提议

第131章 毛玠的提议(1/2)

    兖州虽然安静了,但粮食紧缺带来的影响却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解决的,至少得大丰收一年,才能缓过这口气。

    这个年代想要粮食丰收,必须看天。

    看天就无法预计时间,曹操才不会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天上。

    他准备选择走另一条路。

    抢!

    至于抢谁的,抢哪里,曹操心里还没有数。

    恰在此时,毛玠揣着不安地心,跑过来给曹操献计谋。

    他说:“既然天子都下诏要天下勤王了,主公何不行动起来?”

    曹操疑惑地看着毛玠,当前最关键的难道不是解决粮食问题吗?领军去勤王不得要粮草吗?

    毛玠给曹操说了一段话,让曹操十分赞同。

    他说:“主公你想想,仔细想想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国家四分五裂,皇帝四处漂泊,老百姓丢了工作,饿得只能去流浪。大汉朝廷连一年的存粮都没有,百姓也没个安稳的心,这情况肯定长久不了啊。”

    “袁绍和刘表虽然人多势众,看着挺厉害的,那都是唬人的!他们都没个长远的打算,也不懂得打基础、搞建设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打仗这事儿呢,得是正义之师才能赢,想保住地位还得有财力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啊,咱们得把天子捧起来,让那些不听话的人都得听咱的,然后一门心思搞农业,多攒点军事物资,这样一来,称霸称王的大业不就成了嘛!”

    毛玠不是没有看到当前兖州的困境,而是早已经先一步提出了解决的对策。

    这话中有两条措施,一条埋头苦干种粮食,省吃俭用囤物资,另一条便是闻名天下的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,很多地方会写成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
    这两句话有明显的不同,站位不同,目的也不同。

    前者乃敬重天子,是要帮天子树立权威,处理怀有不臣之心的诸侯;

    后者则是利用天子,号令天下诸侯,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    最早提出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建议的并非毛玠,而是袁绍阵营里的沮授。

    沮授,广平人,袁绍的监军。为人刚直,善于权略,少有大志,曾为冀州别驾,举茂才,并当过两次县令。后来又当韩馥别驾,被韩馥表为骑都尉。沮授虽有才华,但可惜计谋多不被采纳,只能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。

    曹操对沮授十分赞赏,曾感叹:\"袁本初若用此策,吾事败矣!\"

    这种反应与曹操评价荀彧\"吾之子房\"形成对鲜明的对比。

    后来曹操俘虏沮授之后,也将沮授\"厚待之,使参军事\"。

    沮授在得知汉献帝东归,并下诏勤王之时,第一时间就向袁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。

    他的理由很简单,现在天下大乱,诸侯群龙无首,但谁都不愿站出来明着说反朝廷,若是能有天子,便可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,对不服从袁绍的诸侯有针对性的限制。

    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计谋,却遭到了郭图和淳于琼这对卧龙凤雏的极力反对。

    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,将皇帝接至身边,动辄须向皇帝请示,行动反受牵制。

    袁绍面上对朝廷十分恭敬,实际上早就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,一直想着自己能够脱离,或者另立傀儡。

    这一点,明显郭图和淳于琼更加了解袁绍。

    他们的理由一下就切中了袁绍的内心。

    河北之地明明可以由他袁绍一个人说了算,为何要平白无故再找来一个大爷,事事得上奏,处处得供着,岂不是自缚手脚吗?

    更别说若是今后要称帝,那眼前这个天子怎么办?处理了不符合名声,不处理有碍登基。

    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接受。

    基于上述考虑,袁绍并没有采纳。

    这天大的机会便落到了曹操头上,就看曹操能否抓得住。

    当然,惦记这机会的还有其他人,袁术便是其中一个。

    曹操认为毛玠这个建议提得十分大胆,按照常理,一般主公都应该是找来荀彧、程昱、荀攸、满宠等人商议此事,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。

    但曹操并没有那么做,他果断而郑重地采纳了毛玠的意见,并转任他为幕府功曹。

    因为曹操敏锐地看到了奉天子的重要性,也十分契合他当前的处境。

    初入兖州之时,曹操便与朝廷通过信,想要保持联系。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要让朝廷认可。

    只是李榷郭汜却始终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。

    曹操虽然早已将志愿升华,誓要扫平寰宇。

    但忠这个字,一直埋藏在他的内心,没有变过。

    曹操还没来得及宣布这个决定,南面的袁术却已经蠢蠢欲动。

    他看到曹操顺利击退的吕布,兖州重新回到了曹操手中,心里气不过,便想要趁着兖州刚平稳,给曹操制造一些麻烦。

    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十二月,袁术在先前取了陈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