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布只好领着大军回撤,只是撤往哪里他还不清楚。
得知消息的陈宫给吕布送来书信。
书信中说到:如今曹操势大,手中必然已经有粮,恐怕是来自袁绍,此时不可再与其正面对抗。宫以为曹操此时攻打定陶而没有选择北上取濮阳,除了想要截断兖州东西面的联系外,更大的可能是看中了大野泽这片春收关键地。
读到这里,吕布连连点头,用手拨了拨剩余的绸缎,看陈宫如何应对。
只见陈宫写到:我已书信给薛兰、李封,令二人拿下巨野,守住大野泽南面。温侯可屯兵昌邑,与薛李二将遥相呼应,不管曹操攻打何处,另一处便能快速支援,前后夹击。如此保住春收粮食不成问题。
吕布听劝,领军返回昌邑,又散出众多斥候,时刻关注曹军动向。
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二月,一时间拿不下定陶的曹操领军暂时驻扎在乘氏。
正面应对吕布和薛李二将。
乘氏乃李家的天下,乘氏虽然没有表态,但中立的态度可以明确。
李家有一人,乃李典叔父李乾,山阳巨野人,得知曹操暂居乘氏,便集合了好几千食客,准备效力于曹操。
不料李乾的管家偷听到了这个消息,其子在薛兰帐下效力,第二天就把这事给举报了。
薛兰与李封二人不敢耽搁,当天就下令大军包围李乾的府邸。
好在李乾敏锐,察觉到事态不妙之时,立刻让儿子李整统领着自己的部下,先行一步出了巨野城,自己殿后。
撤离的李整统领李乾的部众,跟随曹操平定兖州各县立了功,慢慢地升迁为青州刺史。
这是后话。
李整前脚刚走,薛兰与李封就领军包围了李府。
李乾急中生智,明白此刻不便与薛兰和李封起冲突,必须拖延时间好让儿子李整顺利出城。
他便与薛李二人交涉,用缓兵之计拖住了二人的脚步。
二人有些急不可耐,但想到李家的势力,不得不压抑心中怒火与其交涉。
结果李乾只是顾左右而言他,十句话里十一句不搭边。
良久,二人才看出其中端倪,此乃缓兵之计也。
只是此时李整早已经出了巨野。
薛李二人愤怒不已,强压李乾,命他投降。
毕竟李家名誉在外,贸然动刀影响巨野的稳定。
面对薛李的武力压迫,李乾丝毫不为所动,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甚至还出口反讽。
薛兰和李封愤怒不已,直接将李乾斩杀。
李乾一死,巨野内的门阀士族逐渐对薛兰和李封的统治存疑,巨野的根基也开始动摇。
其子李整领军找到曹操之时,满脸眼泪鼻涕,痛斥着吕布等人的罪行,向曹操表示忠心,并建议曹操领军取巨野。
曹操欣然接纳李整,并让李典出面安抚,还为李乾举行葬礼。
兴平二年三月,兖州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雨。
曹操唤来荀彧和戏志才,准备攻打巨野,随时抢收春粮。
戏志才看出了此次春雨的持续性,立刻给曹操出了计谋,水淹薛李。
曹操犹豫了片刻,最终还是采纳了戏志才的建议。
犹豫,是因为曹操怕了。
去年也是这个时间,兖州之地滴雨未落,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,百姓没有了生活的根基。
今年又是这个时间,兖州迎来了难得的春雨,大地刚滋润不久,能否持续还有待考究。
但是戏志才却自信满满地告诉曹操,身为谋士当知天时,晓地理,通五行,明八卦。
他看过天象,这一次春雨,一定会稀稀散散持续一个月以上,到时候济水定然上涨,大军可拦截住上游水源,待薛李二人前来查看之时,放水淹军。
曹操还有个疑问,如何能有把握让薛李二人来查看济水情况。
戏志才笑道:“主公不必担忧,陈宫是智谋之士,他安排了两路人马来准备抢收春粮,一路在北面汶水对岸,另一路就在巨野。既然事关粮草,若是百姓反应上游没有水了,身为巨野守城将,会如何应对?”
话到此处,曹操也彻底明白了戏志才的意思。
好不容易今年庄稼长势正好,决不能因济水问题而无收,引诱薛兰和李封前来查看不是问题。
只不过还需要安排一路人马,拦住南面的吕布,否则前后夹击,被夹馅饼的是曹操了。
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李典身上。
李典帐下都是步兵,而巨野城附近都是平原,无险可守。想要在平原地带要力抗吕布的骑兵,如同鸡蛋打石头,很难有胜算。
但曹操不得不这么做,他给李典的命令是坚持一天一夜即可。
李典想都没想,接下了任务。
从曹操各个战将的性格特点来说,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