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明末: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> 第143章 制取大蒜素

第143章 制取大蒜素(1/2)

    目前整个保民营有二十个哨,一哨三队,每队十二人,另有一个炮兵营。

    五人商议,把整个保民营重新改编。

    首先社长之下设参议堂,张国栋为参议堂总务参议,主要负责布告、典册、军务情报等。

    周昌鹤为参议堂军需参议,主要负责向厂坊采买物资、运输辎重、英烈抚恤等。

    周怀庆为参议堂操练参议,主要负责征兵、练兵等。

    新设三个营,每营五哨,每哨五队。

    每个营,设营长一名,参赞三名、书办若干、各有火灶。

    各营空缺丁员,由周怀庆负责招募满员。

    几人正在商议具体的细节和接下来如何对付杜二,忽外面年邦弼慌张跑来,喊道:“东家,你快去迎福院看看吧,老禹吐血了。”

    周怀民听了震惊,诧异道:“前两日不是说大好了?”

    《素问.刺志论》:“气盛身寒,得之伤寒。”

    《伤寒例》:“冬时严寒,触冒之者,乃名伤寒耳。……从霜降以后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触冒霜雾,中寒即病者,谓之伤寒。”

    说人话,古代的伤寒,就是得了感冒。

    自从禹廷璋三人来到周家沟,一直都是禹允贞照顾爹爹禹廷璋和弟弟小豆。

    平日里清洗三人衣服、缝补、换洗床褥、打热水、倒尿盆、给小豆洗澡、清扫房间。

    迎福院里还住着年邦弼一家,但禹允贞平日承担了整个院子的打扫。

    因她心里觉得,这个迎福小院本不该自己住,自己和爹爹也没帮上什么忙,不像张国栋,已然是保民营的总务参议。

    但张国栋姐妹两人,还是在村里租住善婶的厢房,正等着周家沟的第一批保民家园建成才能搬入。

    其实对于周怀民来说,原因很简单,因为禹廷璋一家三口先到周家沟,而且都会读书写字,有所优待,优先入驻而已。

    搬入保民大营之前,禹允贞再三交待,要爹照顾好自己,但他犯懒,夜里穿着内衣上茅房,现在已是深秋时节,便得了风寒。

    要说禹廷璋也不到四十,正是身强力壮之时,到保安堂年邦弼那里抓了药,风寒熬一熬也许能挺过来。

    但他平日贪读不动,夜里犯渴,又懒得去食堂烧水,端着桌上茶水急着解渴,本身体内寒,竟又久痢不止。

    保民大营之战后,禹允贞便匆匆赶往周家沟,一直在服侍。

    过了几日,周怀民等人从保民大营撤回后,也去看望过,只当寻常病,也没在意。却不想昨日一场秋雨后,又加重吐血了。

    禹廷璋头晕目眩,面色惨白,无力的拉着女儿,缓声道:“你爹我不中用了,只是苦了我儿……”

    禹允贞趴在床头,双眼哭的通红,心里慌张,六神无主,不敢想若是爹真走了,这世上就只剩她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弟为伴。

    自己这里无亲无故,到时为爹爹办丧礼自己都难。

    摇着头:“爹爹,你且撑住,你一定会没事的。”

    正撞见周怀民、张国栋等人赶来,她赶忙站起,噗通跪在周怀民面前,哭道:“民哥,你一定要救救我爹爹,我知道你可以的,昌宽婆娘你都能救,呜……”

    周怀民看着禹允贞趴在地上,身体抽动痛哭,忙道:“年婶,把她拉起来。”

    年婶搀着她起来,扶她坐在床边,拍着她:“孩子别哭,咱们再想想法。”

    说实话,虽然周怀民不通医术,但外科的一些日常经验,还是有的,昌宽婆娘生孩子,只需侧切会阴,好让孩子出来,其实非常简单。包括日常的外伤消毒、杀菌等知识,只要懂了微生物理论,就可预防。

    但像禹廷璋这种病症,分明是肺炎和肠胃炎。他束手无策。若是后世,吃一些消炎药、输几瓶水也就大好了。

    但这明末,伤寒、痢疾的致死率是很高的。不少皇子都死于此病。

    年邦弼悄声道:“这七八日药也都吃,都是咱们从临清拉来最好的药材。不见好转。”

    周怀民看过不少穿越指南,在古代消炎神药,有金鸡纳霜,当然,这会就别想了。还有青霉素,过程太复杂,看过就忘。还有更简单的,大蒜素。

    他沉吟一会,询问道:“禹叔,允贞,我曾听过一偏方,只是未曾试过,不知是否可用,要和你们确认,要不要一试?”

    禹允贞见爹爹点头,抹泪道:“就知道民哥你有办法,无论好坏,我们都愿意试试。”

    年邦弼好奇问道:“东家这偏方可与我说,我也好参看一二。”

    周怀民心里忐忑,这和弄工艺不同,毕竟是人命,他谨慎道:“只是从大蒜中提纯萃取一些药精,称为大蒜素,未必能有用。”

    年邦弼点头道:“这大蒜味辛,性温。可解毒消肿,杀虫,止痢。是有些道理的。”

    禹允贞听年叔如此说,慌喜道:“不妨试试,如何做呢?”

    周怀民随即召来保安堂几人帮忙,剥蒜,把蒜打磨成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