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花屋湘军传奇 > 第71章 边境惊雷

第71章 边境惊雷(1/4)

    浓烈的硝烟裹挟着刺鼻的血腥,沉甸甸地压在大理城的上空,几乎要凝成铅灰色的云块。

    城墙豁开巨大的口子,砖石碎块混杂着焦黑的木头和扭曲的金属,无声地诉说着最后时刻的惨烈。

    云贵总督刘岳昭勒马立于这残破的瓮城之下,深紫色的补服溅满泥点与暗褐色的血渍,他望着眼前这片狼藉,眉宇间那因胜利而短暂燃起的火焰,此刻已被一种更深沉、更疲惫的凝重所取代。

    持续十八载的滇黔回乱,终是在他手中画下了句点,但这代价,是满目疮痍的城池,是十室九空的村落,是深深刻入这片红土地里的累累伤痕。

    “大帅!”一声清越的呼唤自身后传来。巡抚岑毓英大步流星地穿过弥漫的烟尘,枣红色的官袍下摆被他利落地掖在腰间,露出一双沾满泥泞的官靴。

    他脸上同样带着激战后的倦色,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亮得惊人,如同淬炼过的寒星,扫过废墟时,没有丝毫的悲悯,只有一种尘埃落定、亟待重整河山的迫切。

    “杜逆授首,余孽溃散,滇西……终于干净了!”他的声音带着金石之音,在死寂的废墟间回荡。

    刘岳昭缓缓回头,目光落在岑毓英年轻而坚毅的脸上。

    这位搭档雷厉风行,手腕刚硬,正是他治乱的绝佳臂助。

    他微微颔首,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:“毓英,内患虽平,然百废待兴。滇黔百姓,苦战乱久矣!你我戮力同心,首要之事,便是这战后重建。”

    他抬手,指向城外隐约可见的苍山洱海,“屯田垦荒,兴修水利,畅通驿道,再开矿务……当使这残破之地,重现生机!”

    一个庞大而具体的战后复兴蓝图,在他胸中激荡。他仿佛已经看到荒芜的山坡重新披上绿装,干涸的河渠再次流淌清泉,商旅络绎于新辟的驿路之上。

    “正该如此!”岑毓英眼中精光更盛,声音斩钉截铁。

    “大帅所谋,乃固本培元之策!下官即刻着手,清丈田亩,抚辑流亡。滇西多矿,尤以铜锡为富,此番定要大力整顿,使其利尽归朝廷,惠及万民!还有这大理城,需得尽快规划重修,使其成为滇西锁钥,永固金汤!”

    他的话语快如连珠,每一个字都透着雷厉风行的干劲和不容置疑的决心。

    两人并辔缓缓而行,马蹄踏过瓦砾碎石,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。

    他们低声交谈着,规划着如何分配有限的库银,如何调拨疲惫的兵勇参与农垦与工役,如何招徕流散四方的工匠与商贾。

    一种共赴时艰、再造乾坤的豪情,在硝烟未散的废墟间悄然弥漫,暂时驱散了那令人窒息的沉重。

    昆明,云贵总督衙署。冬日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斜斜地洒进来,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投下长长的、温暖的光斑。

    空气里弥漫着新沏普洱茶的温润香气,与城外战场的血腥硝烟恍如隔世。

    刘岳昭端坐于巨大的花梨木书案之后,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已被分门别类整理妥当。

    最上面摊开的,正是岑毓英遣快马呈上的《滇西善后暨振兴方略》初稿,蝇头小楷密密麻麻,条陈清晰,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跃跃欲试的锐气。

    他提起饱蘸浓墨的紫毫笔,正待在那份关于重修大理城垣、疏浚洱海入水河道的条目旁批下“准行”二字。

    “大帅!”一声急促的呼唤撕裂了书斋的宁静。

    帘栊猛地被掀开,一股凛冽的寒气随之涌入。

    岑毓英大步流星地跨了进来,他脸色铁青,紧抿着嘴唇,全然没了往日那份挥斥方遒的意气。

    他手中紧紧攥着几封插着染血雉羽的文书,那代表八百里加急的军情,羽毛凌乱,犹带风尘。

    他几步抢到书案前,将文书重重拍在案上,震得笔架上的毛笔一阵轻颤。

    “腾越!猛卯!班洪!”岑毓英的声音像绷紧的弓弦,每个字都带着金石摩擦般的锐利,“野人山一线急报!英夷洋枪队,驱使我边地土民如犬羊,强占我沿边村寨数十处!竖立界桩,悬挂米字旗!更有甚者,竟敢炮击我边境哨卡!”

    他指着其中一份文书的手指微微颤抖,指甲因用力而泛白。

    刘岳昭执笔的手猛地顿在半空,一滴浓墨无声地滴落在“准行”二字之上,迅速晕开一团刺目的污渍。

    他抬起头,眼中那筹划建设的专注光芒瞬间冻结,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愕和陡然升腾的怒火。

    他放下笔,没有去碰那污损的字迹,而是缓缓拿起最上面一份染血的文书,展开。

    薄薄的桑皮纸上,字迹潦草,力透纸背,描述着英军如何悍然越界,驱逐世代居住于此的景颇族、傣族边民,如何焚烧寨子,如何用快枪射杀敢于反抗的土练。

    书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,只有岑毓英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。

    那份关于大理城垣重建的方略,静静地躺在墨渍旁,显得遥远而苍白。

    “岂有此理!”刘岳昭猛地将文书拍在案上,震得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