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道真要隐退?
朱元璋之意,正是要他交权隐退。
倘若不从……
不从……
脑海中浮现出处刑台的场景,宛如老式放映机般一遍遍播放。
杨宪身着沾满暗红干涸血迹的破旧囚服,跪在处刑台上。
监斩官掷出斩首令。
“吉时已到!”
“斩——!!!”
木制的斩首令落地,发出清脆声响。
监斩官的呼喊在处刑台上空回荡。
刽子手高举大刀。
阳光下,大刀闪着冷冽光芒。
寒光骤现,一颗人头落地,却转瞬化为另一副面容——须发斑白,双目圆睁,正是李善长之貌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夜深人静,李善长猛然自床上坐起,满头大汗,被褥已被冷汗浸透,后背寒意阵阵。
这一晚,他梦中反复见杨宪立于刑台,转瞬又觉自己身处其境,替代了杨宪。
他唇色惨白,面容苍老更甚,白发骤增。
最终,李善长退缩了,决定退隐江湖,以免步杨宪后尘,身首异处。
决定既定,李善长心境坦然。
他命仆人备热水沐浴,一番梳洗后,换上绯红官袍,束腰佩带,整装待发。
铜镜前,他审视自己,面容苍老,眼底淤青,白发增生,官服却依然崭新笔挺。
“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着此官服了。”他心中暗叹。
“备马,准备上朝。”李善长收回思绪,沉声吩咐。
“是。”仆人应声退下。
天色阴沉,乌云压顶,李善长步出门外,仆人已牵马等候。
仆人紧握马缰,稳住躁动的马匹。马儿摆尾,喷鼻息,扬起尘土,蹄声清脆。李善长手扶马背,足蹬马鞍,轻松跃上马背。仆人递上缰绳,李善长接过,双腿轻夹马腹,一声“驾”,马儿向前方的曙光奔去。天边已泛金光,穿透云层,照耀大地,百姓开始劳作。
朝堂内,百官列队于阶下,熏炉轻烟袅袅,白雾缭绕,金碧辉煌,宛如仙境。前方人数稀疏,杨宪及其党羽,或入狱,或斩首。刘伯温双手藏袖,闭目养神,一副超然物外之态。
官员汇报杨宪一案,其党羽多知恶行而隐瞒,影响有限,仅波及杨宪派系。此乃余波未尽之时。胡惟庸立于李善长后,闻杨宪凄惨结局,嘴角微扬,心中暗喜:杨宪,与吾争锋,终落此下场,实属自食恶果。朝堂之上,再无人可与我们抗衡。
官员禀报毕,李善长向前一步,奏道:“皇上,臣年迈体衰,难以胜任朝政,愿辞官归隐,望皇上恩准。”
百官震惊,全场愕然。
胡惟庸凝视着李善长略显苍老佝偻的背影,嘴巴大张,久久不能闭合。他方才还在幻想与李善长在朝堂上共同呼风唤雨,然而此刻,梦想瞬间破灭。他不解,李善长为何选择此时隐退。毕竟,他们刚刚击败了杨宪与刘伯温。
胡惟庸感到胸口仿佛被重物压住,异常难受。击败杨宪的 ** 也随之消散。
百官私下议论纷纷。
“丞相为何突然离职?”
“这也太奇怪了。”
“丞相年岁已高,或许真的力不从心了吧?”
李善长身为当朝丞相,威望远超杨宪,位高权重,百官对他认同感颇高。然而,他的突然请辞让百官难以置信。
刘伯温睁开眼,瞥了一眼旁边的李善长,又偷偷望向高处的朱元璋,心中略有领悟。他深知,杨宪之所以被胡惟庸捧杀,背后有李善长的指点。如今杨宪已逝,朝堂之上再无人能与李善长抗衡。李善长如同出头之鸟,朱元璋压制他势在必行。以李善长贪 ** 势的性格,主动请辞绝非他意。刘伯温猜测,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或许发生了某些事情。
但这些与刘伯温无关。他重新闭上眼睛,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。
自己是否也应该找个机会请辞?毕竟,李善长请辞后,下一个很可能就轮到他了。
朱元璋坐在金丝楠木龙椅上,身着龙袍,烟雾缭绕中面容模糊。后方的雕龙屏风,威严霸气。他的眉眼间闪过一丝喜色,但很快便收敛起来,面色恢复如常。
“爱卿劳苦功高,且年岁已高,本应让你回去安享晚年。”
“然而,朝廷不可无爱卿,这实为不妥。”
“朕需要你。”
“朝廷亦渴求你的助力。”
朱元璋故作推辞之态。
李善长沉默,心中暗道朱元璋行事不地道,先逼他退隐,又佯装挽留。
李善长垂首言道:
“微臣年岁已高。”
“恐难以继续为皇上分忧。”
“况且朝中英才济济。”
“皇上定能找到更佳人选。”
“唉。”
“既爱卿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