州县官府此刻正一片繁忙。
考试结束,考卷被悉数收缴,但对考生而言,真正的考验才拉开序幕。
监考官完成收卷后,随即转交弥封官。
弥封官的任务是将答卷上的个人信息,诸如姓名、籍贯等,悉数折叠隐藏,并以白纸覆盖,加盖骑缝印章,这一过程称为“糊名”,类似于现代高考的试卷装订密封,确保阅卷者不知试卷所属,维护评阅公正无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糊名考校”之制始于宋太宗时期,旨在革除考官徇私之弊,由监丞陈靖提出,后被历代沿用,乃至现代高考亦借鉴此法。
试卷“糊名”之后,紧接着是专人誊录环节,通常由吏员负责抄写科举试卷,考官依据誊录副本进行评判,此法名曰“易书”,旨在防止考官通过字迹辨认考生,誊录制度的实施,标志着考试封卷制度的极致完善。
为防誊录舞弊,官方规定誊录人员不得自带笔墨,纸张数量、墨水颜色等均需统一,且一律使用朱砂红笔誊录,以区别于考生原始试卷的黑墨书写,故称原始试卷为“墨卷”,誊录后的试卷则为“朱卷”。
此誊录之法由宋真宗推行,并设立誊录院,旨在应对即便考卷糊名,仍有不法考官试图通过字迹辨认作弊的情况,专人誊录使得舞弊考官无从通过字迹辨认考生,确保考试公正。
随后,进入层层批阅阶段,誊录工作完成后,
尚有对读之制。
对读,即今之校对也。
对读官将墨卷与朱卷交予数位对读生详校,以察誊录之误。
确信无误颇多后,对读官方于卷上钤印。
继而步入真正阅卷之序。
试卷由“内收掌官”分派予各阅卷官,以行评阅。
分卷之时,主考官与同考官(副考官)共监,以抽签定之。
阅卷者浑然不知所阅何人试卷。
评阅既毕,若有中意者,则荐于同考官,名曰“荐卷”。
同考官是否取此卷,全凭个人喜好。
若得其青睐,便批一“取”字于卷。
然同考官取卷,并不意味着考生即通过考试。
试卷尚需呈主考官审阅。
若主考官亦中意,则批一“中”字。
“中”既表满意,亦示登榜。
考生前程至此而定。
第四道程序乃复核查卷。
阅卷程序颇为繁复,考官主观好恶或影响考生分数。
如考官失职,则可能导致良才落榜。
故有责任心之考官会抽查落榜试卷。
主考官亦有权调阅同考官未取之荐卷复核。
放榜后,考生若对落榜有异议,亦可申请查卷。
此法颇能监督阅卷官。
若优秀试卷被误评,考生申诉,一旦查实,责任人将受朝廷惩处。
一番繁复批卷之后,当地府衙汇总通过府试者人数,上报礼部。
各地府衙纷纷上报。
礼部得此数据,官员惊愕不已。
“此数……”
较之上届,竟少了近四层!
礼部官员见势,心生忧虑。
赶紧通知礼部尚书任昂。
任昂审视着手中的府试人数统计名单,心头一紧。
他深感此事需立即上报给朱元璋。
考官叶轩的行为,简直是恶劣至极!
朱元璋惊愕:府试怎就少了如此多士子?那会试殿试还如何进行?
任昂望着府试中榜名单,心中忐忑不安。
握着名单的手仿佛被炙烤。
这份名单棘手至极。
“府试人数较上一届锐减四层,这可如何是好?”
“如此下去,会试前士子恐将所剩无几。”
“科举乃为朝廷选拔人才。”
“皇上亦极为看重科举。”
“若科举无法选出人才,皇上必将问责。”
“不行,我必须即刻进宫面圣,向皇上禀明府试情况。”
任昂焦急万分,如坐针毡。
他带着名单,策马疾驰向皇宫。
虽非科举考官,但身为叶轩上司,他深知责任重大。
若知情不报,待朱元璋追究,他必难逃一死。
礼部众人亦将受牵连。
任昂脑海中浮现出恐怖景象,尸横遍野,头颅滚滚,其中一颗竟是他自己的。
一股寒意袭来,他不禁打了个寒颤。
必须在事态恶化前告知皇上!
任昂扬鞭策马,一路狂奔。
皇宫内,御书房。
毛骧身着飞鱼服,腰佩绣春刀,身形魁梧,散发出淡淡的肃杀之气。
“皇上,燕王那边已暂停对高丽的攻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