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不解地问:“父皇,您若有意提拔杨宪,为何不直接任命,反而要先征询刘伯温的意见?”
在朱标看来,朱元璋的做法颇为迂回。
明明有意提拔杨宪,却又先去询问其师刘伯温,这无疑是多此一举。
更有趣的是,刘伯温并不同意杨宪出任左丞相。
刘伯温作为杨宪的老师,两人关系亲近,这一反对更是增添了几分戏剧性。
且他们同为浙江党成员,至少利益相系。
杨宪欲晋升,此本为喜事,对浙江党亦然,刘伯温理应无异议,却偏偏反对。
令朱标不解的是,朱元璋竟将此事告知杨宪。
为何?
朱标满心疑惑。
“你呀,”朱元璋摇头叹道,“虽自幼伴吾左右,城府仍浅。”
“吾如此行事,自有深意。”
“可知吾为何提拔杨宪?”
朱标面露迷茫。
“非因其政绩卓越,才能出众,才委以左丞相之职吗?”
“莫非另有隐情?”
“吾之考量,从不单一。”
“杨 ** 绩、才能确实出众,但比他优秀的人亦不少。”
“为何不提拔他人,偏偏是杨宪?”
朱元璋问朱标。
朱标摇头不知。
“为帝者,需权衡朝堂势力。”
“提拔杨宪,任其为左丞相,因其乃浙江人。”
“如今,他已是浙江党之隐形领袖。”
“提拔他,意在使其能与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党抗衡。”
“否则,仅凭参知政事之职,何以引领浙江党对抗淮西勋贵?”
朱元璋言道。
淮西勋贵,乃徐达、常遇春等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旧部,今已建国,此辈皆被封侯拜将,权势熏天,几无对手。
长此以往,朝堂势力必将失衡,皇权亦受制约。
因此,朱元璋提拔了浙江的杨宪。
他意图壮大浙江势力,使之能与淮西勋贵相抗衡。
至于为何选择提拔杨宪,原因在于浙江势力的领袖刘伯温,为人清廉正直,不涉党争。
简而言之,刘伯温若领导浙江,绝不会主动对抗淮西勋贵。
而杨宪则不同,他野心勃勃,年轻气盛,易于掌控。
朱元璋可通过操控杨宪,来控制整个浙江势力,进而打压淮西勋贵。
他将此利害关系详细告知了朱标。
朱标顿悟:“原来如此。”
但他仍有疑惑:“但父皇,您还未解释,为何升杨宪官职前要征询刘伯温的意见?刘伯温反对升杨宪为左丞相,您为何又无视他的意见?”
朱元璋捋了捋胡须,答道:“这便是第二个问题了。我如此布局,是为了长远考虑。我希望杨宪能领导浙东势力与淮西勋贵抗衡。但未来的浙东势力若过于强大,也会成为隐患,必须设法解决。”
“我的策略,就是制造刘伯温与杨宪之间的矛盾,让他们不和,甚至决裂。这样,浙东的权力就会被分散,形成制衡。如此,朝堂势力也可再次达到平衡。”
刘伯温目前掌管御史台,杨宪则是左丞相,未来若两人势力壮大,恐难以驾驭。因此,朱元璋提前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,让他们相互制衡。
朱标听后,内心深受震撼。
他未曾料到,升官之路竟暗藏如此多曲折。
先是提拔杨宪,令其引领浙东党以制衡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。随后,又忧虑未来浙东势力坐大,便暗中挑拨浙东 ** 的刘伯温与杨宪关系,使之不和,以此维持朝堂势力的微妙平衡。此计一举多得,实在精妙!
“为君者,需深谙权衡之道。”朱元璋教导道。
“行事须全方位考量。”
“标儿,切记父王所言。”
朱标肥胖的脸庞上写满了郑重:“是,父皇,孩儿定当铭记于心。”
转至工部,敲打之声不绝于耳。
“加速!”
“勿懈怠!”
工部官员正督促船匠加班加点地建造战船。
一官员见工部尚书到来,连忙恭敬行礼。尚书环视忙碌的船坞,工匠们挥汗如雨。
“皇上旨意,要增加战船数量,扩大无敌舰队,促进航海贸易。”尚书郑重宣布。
“任务艰巨,务必按时完成。”
“监督好每一项工作。”
“不容有失。”
“遵命!”监督官员响亮回应。
随着朱元璋加大无敌舰队的建设力度,工部不分昼夜地赶工,一艘艘战船相继问世,无敌舰队日益壮大。不久,数十艘满载大明商品的战船再度启航,开展海上贸易。
朱棣藩国,高丽殖民区。此地乃朱棣征服的高丽城池,实行奴隶制管理。而在京城,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