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庆:娶范妹妹,解锁盖世绝学 > 第531章 人家信赖的是朝廷

第531章 人家信赖的是朝廷(2/3)

   “还请陛下收回成命!”

    朝中重臣,协助君主料理国事,各类奏章、军事急报,他们总能率先阅览。

    对于整个帝国,他们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国库的财务状况,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。

    要是在往常,

    李明辉这般给赵桓泼冷水,赵桓定会不悦。

    但今日,

    赵桓非但不恼,心中反而对李明辉颇为赞赏。

    正是正是,朕正欲询问财政之事,李明辉这话怼得恰到好处!

    果然……

    【国库支出大于收入?看来那老谋深算之人花钱有些大手大脚啊。】

    赵桓:……你就不能换个关注点?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然后呢?

    就没了?

    这小狐狸怎的不继续说了?

    “国库亏空,那便想法子增收!”

    赵桓略带不满地说。

    这小狐狸,说话总是半遮半掩。

    真是气煞朕也。

    他这副模样,在大臣们看来,已是恼羞成怒。

    哎呀,皇上发怒了。

    这可如何是好?

    好在,

    赵桓环视一周,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赵宇轩身上。

    面对赵桓的注视,

    赵宇轩“恍然大悟”,瞬间一脸正义:“

    “祖父,您这样做不妥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国库缺银,我们也不能加重百姓的负担。”

    “加税,是万万使不得的!”

    朕何时说过要加税了?你这小狐狸,简直是胡言乱语!

    赵桓老脸微红。

    若非赵宇轩提及,他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加税了。

    毕竟,

    国家的规模摆在那里。

    除了天灾人祸,每年的税收是固定的。

    国家的开支亦然,

    盈余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想在短时间内实施大工程,就必须加税,增加国库收入。

    所以,

    昔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,三征高句丽,终致隋朝灭亡。

    百姓无法生存,只能揭竿而起。

    但有些事,不做又不行。

    不做就是让帝国在虚弱中消亡,苟延残喘。

    与其这样,

    多数有雄心的君主都会选择放手一搏,成功了便是千古流芳,即便失败,也能名垂青史。

    此刻,

    其他大臣也听到了赵宇轩的话,一时间望着赵桓,眼神颇为奇异。

    “莫非皇上真的为了迁都之事,打算加税?”

    “这可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“迁都之事难以速成,一旦开启增税之门,百姓绝不可能轻易度过难关。”

    “倘若数载过去,情势非但未改善,反而恶化,民众将无法承受。”

    官员们内心忧虑重重。

    不仅是文臣,就连那些武将,也多有皱眉之人。

    他们虽粗通文墨,所知有限。

    但从洪武、建文、靖难之变,直至最近的北伐,一连串事件,皇帝与百姓又有几日得以安宁?

    “我早已料到会如此。”

    李轩面无表情,心中却难免失落。

    “皇上选定太子……赵庶人,意在让百姓休养生息,而今抬举秦王父子,只怕……百姓又要陷入苦难。”

    往昔,

    李轩正因洞悉此点,方竭力保护废太子李熙。

    可如今……

    废太子李熙已成赵庶人,被囚禁府中,终身不得外出。

    一切,为时已晚。

    难道,

    真要眼睁睁看着大明走向衰亡?

    李轩心中的失望难以言表!

    而此刻。

    朱权的内心却无比愉悦,甚至有放声大笑的冲动。

    【迁都所需,不过钱财与粮食而已。】

    【平日里这老狐狸看似精明,关键时刻却如此愚钝。】

    【粮食问题易解。】

    【交州屡有叛乱,皆因他们太过闲暇,令其百姓勤于耕作,那里气候宜人,四季温暖,水稻可一年三熟。】

    【一来让那些不服管教之人无暇生事,稳定交州局势;二来朝廷的粮食短缺亦可得到缓解。】

    【至于银两短缺……】

    【自然是倭国,倭国的白银矿藏最为丰富。】

    【不过话说回来,倭国人野心勃勃,确实需要教训。】

    【若不加以管教,他们日后定会在我国东南沿海为非作歹。】

    【对了。】

    【此番为谋利,我在倭国也开了矿场,不料被当地官员窥见利润,手下人来报,有人欲强夺我的矿场。】

    【虽尚未得手……】

    【正好,借此机会给他们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