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望向小智者的目光愈发柔和,令旁侧的大臣们浑身不自在,尤其是皇太孙骏逸,其眼神中满是怒火与嫉妒。
【皇祖父这般注视我,难道不知此般笑容颇为失态吗?】
正沉浸于国家美好愿景中的宏武帝,闻此一言,脸色骤变。
……这逆子!
真不经夸,简直气煞人也!
看来朕的打算没错,需得让骏逸成为磨砺他的砥石。
将这把剑磨砺得更加锋利。
且剑锋需向外,不可总对其亲祖父暗箭伤人。
“罢了,朕心意已决。”
“尽管那锡兰国君胆大包天,竟敢袭击我大国船队,幸得三宝公公将其俘获,押解回国受审。”
“但此风不可长。”
“务必杜绝此类事件重演。”
“因此……”
宏武帝的话语未尽。
大殿中又有一人挺身而出。
正是那对小智者一脸嫉妒的皇太孙骏逸。
“祖父!”
“要避免此类事件,唯有一策。”
“召回三宝公公。”
“且日后莫要再遣船队出海。”
“这些年,云南动荡,交趾叛乱,已耗费我大国无数资源。而今年,祖父又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伐鞑靼。”
“大国实在无力再将钱财倾注于海运之上。”
“故孙儿以为,与其耗资让三宝公公遍访他国,不如着手整治河道,将海运转为河运。”
此言一出,
全场大臣神色皆紧。
皇太孙此言何意?
三宝公公下西洋,可是皇上宏武帝亲自下令。
他组建船队,他督造巨舰,他拨付款项。
皇太孙此言,岂不意味着宏武帝在下西洋一事上,判断有误?
这可万万使不得!
尽管陛下对赵王府世子宠爱有加,但李太孙你也不该自甘堕落啊。
你这些话,不仅惹恼了陛下,对你又有何益?
就算心中不满,暂且忍耐不行吗?
当下正值争夺皇位继承人的关键时刻,
你却在这紧要关头,自己给自己设障?
朝臣们心急如焚,贵族们更是紧皱眉头。
好啊,
好一个李太孙!
果然和那些士大夫一个模样,边疆、海贸、北伐、漕运……
这些都不做了,难道要我们贵族喝西北风?
看来这位李太孙是铁了心要和士大夫站一边,与我们贵族为敌了。
还好我们现在也有赵王府世子撑腰。
我们可不怕你!
李浩言说出这番话,绝非头脑发热,或是嫉妒心作祟。
他自然清楚,这话无异于指责祖父李靖的不是。
若是以前,祖父李靖对他宠爱备至,他自然要考虑祖父的颜面,这些话顶多在心中想想,绝不会表露半分。
可如今时局已变,一切大不相同。
祖父李靖已更加偏爱另一位皇孙,哪怕那位皇孙胆小无能。简直是个累赘,祖父也视若珍宝,而我李浩言却如草芥。
既然如此,
那便闹吧,闹个天翻地覆!
“我现在立于这金銮殿上,与赵瀚海那小子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,靠的可不是祖父的宠爱与看重。而是这些士大夫的支持。”
“是千百年来,嫡长子继承大统,深入人心的观念。”
李浩言看得通透。
祖父李靖已经靠不住了,现在他能够依靠的,除了在场的这些士大夫,就只有自己的能力。
祖父能够偏爱一个无能之人一时,难道他还能无视另一个孙子愈发出色的能力,而一意孤行吗?
不会的。
就算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。
祖父也只会放下个人喜好,选择更有能力的皇孙作为继承人!
“所以我要展现自己的实力!”
为了让自己更有分量,李浩言这一次决定全力以赴。
果然,
虽然士大夫们焦急万分,但内心却是满意的。
“只有李太孙才是大明的未来,大明就需要这样的君主。”
“从太祖、建文帝到如今,大明从未有过片刻安宁。”
“刚刚将蒙古人逐出中原,紧接着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。好不容易一统天下,太祖皇帝又数十次远征边疆。”
“新帝登基,随即靖难之变爆发。”
“自靖难以来,大明未得安宁,云南、安南、蒙古边境纷争不断,连瓦剌也蠢蠢欲动。”
长此以往,黎民百姓苦不堪言。
陛下又提拔汉王之子,重用权贵,如今连太孙之选,也召他们入朝。
这,无疑是危机四伏的预兆。
若再如此,百姓将无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