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澈面露无奈之色,解释道:“儿臣曾问过九哥,可九哥说他并不会裂国剑法。”
太安帝微微皱眉,略作思索后说道:“如此,便只能去找李先生了。让你九哥带你去拜访一下,看看李先生愿不愿意教你。”
萧澈连忙拱手谢道:“多谢父皇。”
太安帝微微颔首,话锋一转:“除了这学剑之事,对于如今的朝堂局势,你有何看法?”
萧澈神色一肃,郑重说道:“儿臣确实有个还不成熟的想法。”
太安帝微微挑眉,饶有兴致地说道:“但说无妨。”
萧澈深吸一口气,侃侃而谈:“父皇,儿臣以为,‘侠以武犯禁’,江湖中人的行为应当加以约束。”
太安帝闻言,目光一凝,沉声道:“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?约束江湖中人,我北离建国百年以来,都未能做到。”
当初影宗成立暗河,本意就是为了控制江湖,可如今暗河已然脱离掌控,影宗也今非昔比。况且影宗的野心日益膨胀,太安帝确实有除掉影宗之意,才答应了景玉王与影宗的联姻。萧澈此时提出这般提议,倒有些意思。
萧澈不慌不忙,继续说道:“儿臣曾在代州试行过约束江湖人的举措,成效颇为不错。短短五年时间,代州因江湖人士引发的案件减少了许多,想必父皇对此也有所耳闻。儿臣觉得,这等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,亦是可行的。”
太安帝目光深邃,似在考量,缓缓说道:“你可知这样做会面临多大的阻碍?”
萧澈神色坚定,言辞恳切:“父皇,每年江湖之上,因江湖人士的纷争死伤无数,又有多少无辜百姓受其牵连,这些想必父皇心中明镜似的。儿臣并不否认江湖儿女应当有他们的意气风发、随心而动,但儿臣实在不忍看到无辜百姓因此丧命。就好比,有的侠客施展剑招,招式固然漂亮,如漫天花雨一般,可那些被毁掉的花朵,却是花农们一年的心血。几息之间,花农们便血本无归,求告无门,生计艰难。儿臣只是想让百姓们不再受江湖侠客的无端影响,能够安稳地维持生计,吃饱穿暖,生活无忧。在代州的时候,儿臣看到老百姓生活安康,脸上洋溢着幸福,儿臣打心底里感到高兴。儿臣是淋过雨的人,总想给别人撑一把伞啊。”
太安帝听着萧澈这番肺腑之言,想起萧澈不受自己疼爱,也没有同胞兄弟,母妃早逝,孤苦伶仃,心中也有所触动,微微沉默片刻后,缓缓说道:“朕允许你建立督察司,招募可用之人。具体的事宜,你拟一份章程出来,有不懂的地方,多和你九哥商量。”
萧澈激动不已,连忙跪地谢恩:“儿臣遵旨,谢父皇隆恩!”
月色如水,洒在静谧的庭院之中。萧若风微微皱眉,目光中透着关切,看向萧澈缓缓说道:“小十一,你为何执意要成立督查司?这督查司与影宗相比,又有何不同之处?”
萧澈微微扬起下巴,眼神坚定而自信,语气沉稳地回道:“自然是不同的,影宗虽有权力,可管不了那些江湖侠客,而督查司却能约束他们。”
萧若风轻轻摇头,脸上露出一丝忧虑之色,劝说道:“你此番举措,不仅会分走影宗的权力,还要将那些江湖人士纳入管束范围。如此一来,定会得罪不少人,这条路走起来,只怕是艰难万分。”
萧澈微微颔首,神色坦然:“我明白,如此行事,头一个得罪的便是三皇兄。他本与影宗有联姻之约,我这横插一脚,定会让他不满。”
萧若风轻叹一声,上前一步,拍了拍萧澈的肩膀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十一弟,兄长并非是反对你的做法,只是心中实在担忧你啊。”
这时,萧澈走上前来,目光深邃,似有回忆之色浮现:“九哥,你也一向向往江湖。江湖人最是讲究意气,只是,他们所谓的意气,不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。难道以为到了逍遥天境或者半步神游的境界,便可以肆意妄为了不成?我在代州之时,亲眼见过那些江湖人,仗着自己武艺高强,欺压百姓。那些普通老百姓无处申冤,只能眼睁睁看着家破人亡。当时我在代州采取了一些措施,效果还算不错,所以我才想着,将这些措施由朝廷来实施。”
萧若风微微一怔,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,忍不住问道:“你这是打算对江湖动手?”
萧澈目光坚定,直视着萧若风,缓缓说道:“江湖与朝堂,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。从前朝中虽也试图约束江湖门派,可也仅仅是不想让江湖脱离朝廷的掌控罢了。但实际上,朝廷根本管不了江湖,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我并无消灭这些江湖门派的打算,只是想好好约束他们,让百姓不再受苦,仅此而已。”
萧若风微微颔首,眼中露出一丝赞赏之色,开口说道:“好,此事若真能做成,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为兄定会助你一臂之力。不知明日你可有空?我带你去见见师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