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帝刘宏在德阳殿上狂笑不止,连手中玉杯摔碎了都浑然不觉。"妖道伏诛!天佑大汉!"他拍案而起,枯瘦的脸上泛起病态的红晕,"传朕旨意,即刻发兵,剿灭黄巾余孽!"
大殿之下,文武百官跪伏一片。司徒王允率先出列:"陛下圣明!臣请命督军,定将妖人连根拔除!"
"且慢!"
一声洪亮的嗓音从殿外传来。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将领大步而入,身后跟着数名甲士——正是刚刚平定西凉的并州牧董卓。
顾十七躲在殿柱阴影处,瞳孔微缩。按照历史,董卓本该在此刻进京夺权,但他在凉州大营已经...
"董爱卿来得正好。"汉帝笑容满面,"朕正欲..."
话音未落,异变陡生。
董卓的身体突然剧烈抽搐,面部肌肉扭曲变形。在百官惊恐的目光中,他的皮肤下鼓起无数蠕动的肉瘤,七窍中渗出黑色黏液。
"护驾!"王允厉声尖叫。
但为时已晚。董卓的头颅像熟透的西瓜般爆裂开来,一团长满触手的黑色肉团从颈腔中窜出,直扑龙椅!
顾十七的铜镜碎片突然发烫。镜中映出的根本不是董卓,而是一团由规则文字组成的可怖存在——正是黄巾营地那个"千面怪"的残余!
"闭眼!"顾十七下意识大喊。
汉帝呆若木鸡,竟真的闭上了眼睛。黑色肉团在距离龙椅三尺处突然停滞,像是撞上了无形屏障。
王允抓住机会,一剑刺入肉团核心。伴随着刺耳的尖啸,肉团化作黑烟消散,只留下董卓无头的尸体跪在大殿中央。
---
董卓暴毙后,朝堂权力真空。
短短三日,王允便以雷霆手段清洗了董卓旧部,自领尚书事,总揽朝政。当他在朝会上提出要尽诛凉州兵时,终于有人站了出来。
"司徒此言差矣!"
袁绍一身缟素出列——他刚为叔父袁隗守完孝。这位四世三公的贵公子面容憔悴,眼中却燃烧着熊熊怒火:"凉州将士何罪之有?若依司徒之见,岂非要逼反十万边军?"
"袁本初!"王允拍案而起,"董卓余孽不除,必成大患!"
"大患?"袁绍冷笑,"我看司徒是想借机排除异己吧?"
两人在殿上唇枪舌战,唾沫横飞。汉帝缩在龙椅里,像个局外人般瑟瑟发抖。
顾十七冷眼旁观。历史正在重演,只是主角从董卓换成了王允。他摸了摸怀中的铜镜碎片,上面"太平"二字正泛着微光。
"陛下!"袁绍突然转向汉帝,"臣请出镇冀州,为朝廷屏障河北!"
王允脸色骤变:"不可!袁本初包藏祸心..."
"准奏。"汉帝虚弱地摆手,"袁爱卿即日启程。"
袁绍深深一拜,转身时与顾十七四目相对。那一瞬间,顾十七从他眼中读出了决绝——十八路诸侯讨董的历史,恐怕要变成讨王了。
---
袁绍离京后,王允的暴政变本加厉。
他先是鸩杀了才女蔡琰,又逼迫吕布杀妻明志。最致命的是,他拒绝赦免李傕、郭汜等西凉将领,逼得他们纠集十万大军反攻洛阳。
"大人,城外烽火已起!"侍卫惊慌来报时,王允正在焚烧宫中藏书。
"慌什么?"王允冷笑,"有吕奉先在,区区西凉..."
话音未落,一声巨响震动皇城。宫门处,吕布方天画戟横扫,守军如稻草般倒下——他反了!
顾十七站在角楼上,看着火海中的洛阳。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微妙的分歧:本该专权的董卓死了,但乱世依旧;本该团结的诸侯们,现在却因王允的倒行逆施而找到了新的讨伐目标。
铜镜碎片突然发烫。顾十七低头看去,镜中映出的不是火光冲天的洛阳,而是黄巾营地那座祭坛。张角的虚影在镜中对他颔首微笑,嘴唇开合间似乎在说:"规则...未变..."
远处传来整齐的号角声。顾十七极目远眺,只见邙山脚下,无数旌旗在朝阳中招展——"袁"、"曹"、"孙"、"马"...十八路诸侯的联军,终于来了。
---
酸枣会盟的场面比史书记载更为壮观。
袁绍一身金甲,高踞盟主之位。曹操、孙坚、公孙瓒等十七路诸侯分列两侧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联军中竟有一支头裹黄巾的部队——张燕率领的黑山军也来共襄义举。
"王允欺君罔上,祸乱朝纲!"袁绍声如洪钟,"今日会盟,誓清君侧!"
"誓清君侧!"数万人齐声呐喊,声震四野。
顾十七作为"异人"被特邀与会。当他走过营帐时,听到诸侯们正在激烈争论。
"应先取洛阳!"孙坚拍案道。
"不然。"曹操摇头,"王允已失人心,当务之急是防止西凉军流窜为祸。"
帐外突然传来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