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规则怪谈:她不是雨姐 > 第421章 口蜜腹剑

第421章 口蜜腹剑(1/2)

    1981年开春,顾十七正在青山大队的试验田里记录杂交稻的生长数据,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不知何时站在了田埂上。

    "顾技术员!可算找到您了!"男人热情地伸出手,"我是红旗公社新来的副主任赵德柱,专门来学习先进经验的!"

    顾十七直起腰,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。男人约莫四十岁上下,皮肤却异常白皙,手掌心也没有老茧——这绝不是一个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该有的样子。

    "赵主任好。"顾十七保持着礼貌的距离,"我们这里没什么先进经验,就是按部就班搞生产。"

    "太谦虚了!"赵德柱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——这在农村是罕见的奢侈品,"听说您搞的那个'责任制',让粮食产量翻了两番?"

    顾十七心里警铃大作。这个陌生人一上来就用了"责任制"这个敏感词,还刻意强调了产量增长,简直像是在故意引诱他说错话。

    "都是集体经济的功劳。"顾十七接过烟却没点,"我们只是在劳动管理上做了些小调整。"

    赵德柱眼中闪过一丝失望,随即又堆满笑容:"顾技术员思想觉悟真高!对了,您怎么看'两个凡是'?现在下面有些不同的声音..."

    田埂上的泥土突然松动,顾十七脚下一滑,整个人扑进了水田里。等他狼狈地爬起来时,笔记本已经泡在了泥水里。

    "哎呀!我的实验数据!"顾十七故意大喊,"赵主任,我得赶紧回去抢救记录,改天再聊!"

    三天后,一个自称《农村科学》杂志记者的年轻女子找到了顾十七的办公室。

    "顾技术员,我们想做个专题报道,介绍您的农业创新。"女记者梳着两条麻花辫,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"特别是您对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..."

    顾十七注意到她拿的是上海产的英雄钢笔——这种高档货色不是一个普通杂志记者用得起的。更可疑的是,她笔记本扉页上隐约可见"省办"两个字的钢印痕迹。

    "我没什么创新,都是老农经验。"顾十七给她倒了杯茶,"要说集体经济的优势,那可太多了..."

    他故意滔滔不绝地背诵《人民日报》上的官样文章,直到女记者眼中的光芒逐渐暗淡。

    "顾技术员,"她突然打断,"有人说现在的集体经济效率低下,您觉得呢?"

    办公室的门在这时突然被推开。郑敏抱着一摞资料闯进来:"顾十七!省农科院急要杂交稻的..."她看到女记者,立刻"慌乱"地改口,"急要那个...水稻栽培手册!"

    女记者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:"你们在搞杂交稻研究?"

    "普通良种选育罢了。"郑敏把资料藏在身后,"这位是..."

    "《农村科学》的记者同志。"顾十七站起身,"正好,我带您去看看我们的'集体劳动竞赛'成果吧。"

    他故意把女记者引到了最普通的麦田,避开了正在试验杂交稻的秘密地块。

    当晚,顾十七和郑敏躲在农科院的种子储藏室里,借着油灯的光亮分析白天的情况。

    "这是本周第三个可疑人物了。"郑敏翻看着顾十七记录的访客名单,"赵德柱查无此人,那个《农村科学》根本不存在。"

    顾十七用铅笔在名单上画了个圈:"他们问的问题都很相似——先是夸赞产量增长,然后试探对集体经济的看法,最后总要扯到'两个凡是'。"

    储藏室的门突然被敲响,三长两短的暗号。郑敏打开门,公社书记老张闪了进来,脸色凝重。

    "顾技术员,县里刚开了秘密会议。"老张的呼吸里带着酒气,"马专员说要在各公社安插'特别观察员',专门盯着你们这些搞创新的。"

    "有名单吗?"

    老张摇摇头:"只说都是'政治可靠'的同志。"他压低声音,"不过我在招待所看到赵德柱和马专员一起吃饭..."

    顾十七和郑敏对视一眼——果然如此。

    "还有更糟的。"老张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件,"他们要搞'思想整肃运动',第一个目标就是青山大队的'变相单干'。"

    文件上盖着省农委的红印,林副省长的批示触目惊心:"坚决刹住包产到户歪风,抓几个反面典型!"

    三天后,顾十七"偶遇"了正在公社视察的马专员。

    "马专员!正好有个问题想请教。"顾十七主动迎上去,"我们青山大队想搞个'社会主义劳动竞赛',您看怎么制定评比标准合适?"

    马专员眯起眼睛:"顾同志怎么突然对政治工作感兴趣了?"

    "上次赵主任指点了我很多。"顾十七一脸诚恳,"他说要把政治挂帅放在第一位,我觉得特别有道理!"

    马专员的表情顿时精彩起来。赵德柱明明是他派去的"钓鱼"人员,现在却被顾十七当成了正面典型引用。

    "这个...赵德柱同志确实不错。"马专员勉强接话,"你们要多交流。"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