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夜读全唐诗 > 第696章 周朝飨乐章之四《福顺》

第696章 周朝飨乐章之四《福顺》(1/2)

    周朝飨乐章之四

    郊庙歌辞·周朝飨乐章·福顺

    圣皇端拱,多士输忠。

    蛮觞共献,臣心毕同。

    声齐嵩岳,祝比华封。

    千龄万祀,常保时雍。

    一、生僻字注音

    无生僻字,重点字词读音:

    ? 端拱(duān gong):端身拱手,形容帝王无为而治的姿态。

    ? 蛮觞(mán shāng):“蛮”指周边部族,“觞”指酒器,代指外族进献的酒。

    ? 嵩岳(song yuè):即嵩山,代指高山。

    ? 华封(huá fēng):指华州(今陕西华县)的封人(掌管疆界的官员),典出《庄子》“华封三祝”(祝寿、祝富、祝多男子)。

    二、注释

    1. 圣皇端拱,多士输忠:

    ? 圣皇:指周朝帝王。

    ? 端拱:从容端坐,无为而治(儒家理想中的帝王姿态)。

    ? 多士:众多臣子。

    ? 输忠:献上忠诚。

    2. 蛮觞共献,臣心毕同:

    ? 蛮觞:周边部族进献的酒,代指外族归附。

    ? 毕同:完全一致,指天下臣民忠心统一。

    3. 声齐嵩岳,祝比华封:

    ? 声齐嵩岳:祝祷之声如嵩山般高峻宏大。

    ? 祝比华封:祝祷之辞堪比“华封三祝”,即祈求多福、多寿、多子。

    4. 千龄万祀,常保时雍:

    ? 千龄万祀:千秋万代,形容时间久远。

    ? 时雍:时世太平和睦(出自《尚书》“黎民于变时雍”)。

    三、译文

    圣明的帝王端身拱手治天下,众多臣子纷纷献上忠诚。

    外族与朝臣共献酒觞,天下臣民的忠心完全相同。

    祝祷之声齐鸣如嵩山高耸,祈福之辞堪比华封的三愿。

    愿王朝千秋万代永存续,常保天下太平、时世雍和。

    在历史的长河中,周朝的一场朝会宛如一幅辉煌的画卷,被《郊庙歌辞·周朝飨乐章·福顺》这首诗生动地记录下来。当我们轻轻吟诵这首诗,便能跨越时空的界限,走进那个庄严肃穆、充满尊崇与祈愿的朝堂,感受其中涌动的对君主的敬仰和对国家昌盛的热切期盼。

    “圣皇端拱,多士输忠”,诗歌开篇,犹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。在巍峨壮丽的朝堂之上,圣明的君主正襟危坐,身姿挺拔而沉稳。“端拱”二字,精准地描绘出君主那种端庄从容、不怒自威的神态,他无需过多的言语和动作,仅仅是静静地坐在那里,便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场,这不仅展现出君主的圣明睿智,更彰显出其作为一国之君居中掌控天下的威严与自信。而朝堂之下,众多贤能之士整齐排列,他们心怀赤诚,毫无保留地向君主奉献着自己的忠诚。“多士输忠”,这四个字饱含深情,每一位臣子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君主紧密相连,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君主的无限敬仰与衷心拥护,他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,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。这两句诗,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,瞬间勾勒出朝会那庄重而神圣的场景,为全诗奠定了崇敬而庄重的情感基调,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君臣一心、共图大业的感人画面。

    随着朝会的推进,“蛮觞共献,臣心毕同”将朝会的热烈氛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在这盛大的朝会之上,臣子们纷纷手捧美酒,恭敬地向君主献上。“蛮觞共献”,这一场景不仅是简单的敬酒之举,更象征着四海之内的臣子们对君主的衷心归附,寓意着万邦来朝、天下一统的繁荣景象。每一杯递上的美酒,都承载着臣子们对君主的爱戴与忠诚,也寄托着他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。而“臣心毕同”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。无论来自何方,无论官职大小,臣子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是完全一致的,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君主的周围,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共同努力,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保障。诗人通过对这一朝会场景的生动描绘,将君臣一心、天下归心的盛世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,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种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,使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被这种热烈而和谐的氛围所感染。

    当臣子们的情感达到高潮时,“声齐嵩岳,祝比华封”将这份情感以更为磅礴的气势抒发出来。臣子们对君主的欢呼声此起彼伏,汇聚在一起,仿佛是嵩山那雄浑的回响,震彻天地。嵩山,作为五岳之中的中岳,以其雄伟壮丽、巍峨耸立而闻名,用“声齐嵩岳”来形容臣子们的欢呼,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声音的宏大与震撼力,更表达出臣子们对君主那如高山般巍峨、深沉的崇敬之情。与此同时,“祝比华封”则将对国家的祝福与古代华山的祥瑞之气相类比。华山,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祥瑞之地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国家繁荣的美好向往。诗人用华山的祥瑞来比喻臣子们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