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夜读全唐诗 > 第674章 周宗庙乐舞辞之三《肃雍舞》

第674章 周宗庙乐舞辞之三《肃雍舞》(2/2)

咸庆”,描绘出一幅天下各国纷纷庆祝周朝复兴的热闹场景。在古代,一个强大而兴盛的国家往往会成为周边国家敬仰和依附的对象,周朝的复兴,意味着天下秩序的重新稳定与和谐,各国皆为之欢欣鼓舞,这不仅体现了周朝在当时的影响力,更从侧面反映出其复兴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。“百谷用成”,则将视角转向了国内的民生。五谷丰登,是百姓安居乐业、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。当田野里的庄稼茁壮成长,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上,人们的生活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,社会也因此更加安定和谐。此联对仗极为工整,“万邦”与“百谷”,一为国家层面,一为民生层面,相互呼应,涵盖了国家的各个方面;“咸庆”与“用成”,一个表达了庆祝的行为,一个体现了成果的达成,词性相对,语义连贯,使诗句结构严谨,富有对称美。通过这工整的对仗和生动的描写,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周朝复兴的伟大意义,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,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昌盛。

    颈联“於穆圣祖,祗荐鸿名”,恰似一段深情而庄重的咏叹调,在对国家繁荣的歌颂中,将情感的焦点转向了对祖先的敬仰。“於穆”一词,源于《诗经》,形容祖先的德行美好庄重,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崇高境界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祖先们以其卓越的智慧、高尚的品德和不懈的努力,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他们的功绩和精神,如同璀璨星辰,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。“祗荐鸿名”,“祗荐”表示恭敬地献上,体现了祭祀者对祖先的虔诚之心;“鸿名”指伟大的名号,这里是对祖先功绩和德行的高度概括与尊崇。祭祀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向祖先献上崇高的敬意和伟大的名号,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。此联用词典雅,“於穆”“祗荐”等词语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这些古老而庄重的词汇,为诗句增添了浓郁的文学韵味,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祭祀者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和对祭祀仪式的重视。

    尾联“祀于庙社,陈其牺牲。进旅退旅,皇武之形。一倡三叹,朱弦之声。以妥以侑,既和且平。至诚潜达,介福攸宁”,宛如一场盛大祭祀仪式的全景呈现,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。“祀于庙社,陈其牺牲”,描绘了祭祀的庄重场景,在庄严肃穆的宗庙和社稷坛前,祭祀者们小心翼翼地陈列着丰盛的祭品,这些祭品不仅是对祖先的供奉,更是子孙对祖先的一份心意,每一件祭品都承载着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思念。“进旅退旅,皇武之形”,祭祀队伍整齐有序地进退,他们的步伐沉稳有力,身姿挺拔矫健,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庄重。这种有序的行进和整齐的队列,不仅体现了祭祀仪式的严谨性,更象征着国家的秩序与稳定,仿佛在向祖先展示着后世子孙的团结与力量。“一倡三叹,朱弦之声”,祭祀现场,一人领唱,众人和声,那悠扬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,伴随着朱弦乐器奏响的美妙旋律,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和谐的氛围。这音乐,不仅是对祖先的歌颂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它穿越时空,将子孙的思念与敬意传达给祖先。“以妥以侑,既和且平”,祭祀的仪式庄重而和谐,祭祀者们怀着虔诚的心,献上祭品,祈求祖先的庇佑。“妥”和“侑”都有使神灵安享祭祀之意,“既和且平”则强调了祭祀仪式的和谐与安宁,体现了子孙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和平、安宁生活的向往。“至诚潜达,介福攸宁”,最后,诗人表达了自己最真挚的祈愿,希望至诚的心意能够悄然传达给祖先,祈求祖先的庇佑,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平安和福祉。此联以祭祀场景的描写结尾,用词丰富多样,从祭祀的地点、祭品,到祭祀队伍的行进、祭祀音乐的演奏,再到祭祀的仪式和最后的祈愿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全过程;描写细腻入微,如“进旅退旅”的动作描写,“一倡三叹”的声音描写,都生动地刻画了祭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,使诗句具有了深远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染力,给人以庄重、肃穆之感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,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,亲身感受着祭祀现场的庄严肃穆和人们对祖先的深厚情感。

    《郊庙歌辞·周宗庙乐舞辞·肃雍舞》这首诗,以其严谨的结构、凝练的语言、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修辞手法,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的庄重与神圣,以及人们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。诗人巧妙地将对周朝复兴的歌颂、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绘相结合,使整首诗成为了一首优秀的祭祀诗。它不仅是对唐代祭祀文化的生动记录,更是对古代民族精神和信仰的深刻诠释,让我们在千年之后,依然能够透过这些文字,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敬畏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