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吐谷浑官员的引领下,李安一行人来到王帐之外。
他整了整衣冠,深吸一口气,稳步迈入王帐。
帐内,吐谷浑王慕容穹端坐在主位之上,两旁文臣武将依次而立。
文臣之首是大相拓拔昭,此人足智多谋,长期协助慕容穹处理政务,出谋划策,是慕容穹极为倚重的智囊;
武将之中,当属定城王赫连雄最为勇猛善战,他手握重兵,在军中威望极高,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。
李安进帐后,先行大礼,恭敬说道:“尊敬的吐谷浑王!
高昌与贵国向来交好,贸易往来频繁,互通有无,百姓安居乐业,此乃两国之幸事。
然而,当下西域局势风云突变,西突厥已被东突厥所灭,曾经强盛一时的西突厥如今分崩离析。
西突厥的阿史那风将军,逃亡至我高昌,恳请我高昌王出兵相助,意图复国。”
此言一出,帐内众人皆面露惊讶之色,旋即交头接耳起来。
李安接着说道:“我高昌王心怀西域和平,不愿见生灵涂炭,更不愿东突厥一家独大,威胁各国安危。
经过深思熟虑,我高昌王认为这或许是一个契机。
倘若高昌与吐谷浑携手,助阿史那风将军复国,共同出兵东突厥。
不仅能解西突厥之危,战后还能瓜分突厥的土地与财富,壮大两国实力。”
慕容穹听后,并未立刻回应,而是陷入沉思。
这时,大相拓拔昭向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王上,臣以为此计可行。
东突厥野心勃勃,若不加以遏制,日后必成大患。
如今西突厥灭亡,其残部愿与我们合作,这是天赐良机。
我们与高昌联手,定能与东突厥一战。战后,我们可获取大片肥沃牧场和丰厚财宝,充实我吐谷浑国力。”
定城王赫连雄也站起身来,声如洪钟:“大相所言极是。
我吐谷浑勇士,各个骁勇善战,岂会惧怕东突厥?此番出兵,既能扬我国威,又能获取实利,何乐而不为?”
一时间,帐下诸多武将纷纷附和,他们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,对瓜分突厥财富更是满怀期待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出兵。一位年迈的文臣,莫贺达干颤颤巍巍地站出来,说道:
“王上,老臣以为此事需慎重考虑。东突厥实力强大,其兵力更是不容小觑。
我们贸然出兵,若战败,不仅会损兵折将,还可能致使我吐谷浑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再者,高昌此举,不知是否真心与我们合作,还是另有图谋,需谨慎提防。”
另一位年轻武将,达奚勇也表示反对:“我赞同老大人的看法。
我们吐谷浑近年来虽安稳发展,但兵力有限。与东突厥作战,胜负难料。
若为一时之利,陷入战争泥潭,国内百姓也将受苦。
我们应以守为上,巩固国内根基,而非轻易出兵。”
两方意见针锋相对,一时间王帐内争论不休。
支持出兵的一方觉得这是难得的机遇,错过便再难有机会遏制东突厥的扩张;
反对出兵的一方则着重强调风险巨大,担忧国家安危和百姓福祉。
李安见状,再次上前说道:“诸位大人,高昌与吐谷浑,唇齿相依。此次合作,高昌定会倾尽全力。
我们已筹备大量粮草和军备,愿作为先锋,为吐谷浑打头阵。
而且,战后利益分配,我们也可提前商议,确保公平公正。”
大相拓拔昭微微颔首,转头看向莫贺达干:“莫贺达干大人,您太过谨慎了。
战争虽有风险,但不冒险,如何能获取更大利益?高昌既然愿意合作,我们不妨相信他们。
况且,我们若不出兵,东突厥迟早也会对我们下手。与其被动挨打,不如主动出击。”
莫贺达干不甘示弱,回应道:“大相,话虽如此,但战争不是儿戏。
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,而忽视背后的风险。
我们应当派遣使者,先去东突厥探探虚实,再做决定。”
定城王赫连雄有些不耐烦了,大声说道:“还探什么虚实?等我们探完,战机都没了!
我看就趁现在东突厥刚打下西突厥,正是志得意满之时,不如直接出兵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”
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争论愈发激烈。慕容穹静静地听着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
他心里明白,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,一旦决定出兵,就没有回头路。
他必须权衡利弊,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
李安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,他知道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将对慕容穹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。
他再次诚恳地说道:“大王,高昌此次是真心实意寻求合作。
我们明白,只有两国携手,才能在这乱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