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史时,会说他“变法强国,却遭贬谪”;陕西、河湟等地的百姓,一直把他视为恩人。明朝时,有个叫郎瑛的学者在《七修类稿》中写道:“章惇虽被称为奸臣,然其功不可没,河湟之复,茶法之改,皆利国利民之举。”
清朝乾隆年间,史学家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为章惇鸣不平:“章惇之事,多有可议者,然其才略过人,有功于国,列入奸臣传,未免太过。”他还指出,章惇反对立徽宗,是“有识人之明”。
第五章 历史尘埃的功过昭彰
民国时期,历史学家陈寅恪研究宋史,认为章惇是“宋代有为之臣,其变法之功,不亚于王安石”。他在《论再生缘》中写道:“章惇之奸,多为后世偏见所致,观其行事,实为社稷着想。”
1949年后,史学界对章惇的评价逐渐客观。历史学家邓广铭在《宋史十讲》中说:“章惇是新法的坚定推行者,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,河湟开边更是扩大了宋朝的疆域,这些功绩不应该被忽视。”
如今,在章惇的故乡福建浦城,修建了章惇纪念馆,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措施。纪念馆里有一幅巨大的《河湟开边图》,描绘了当年收复河湟的盛况;还有陕西茶法改革的实物展,包括当年的茶税账本和茶具。
每年都有很多历史学家和游客到纪念馆参观。有个来自陕西的茶农,捧着自家产的茶叶,在章惇的画像前鞠躬:“章大人,我们陕西茶农没忘记您,现在我们的茶叶卖得很好,日子过得很红火。”
在河湟地区,当地政府重修了当年章惇设置的城堡遗址,立碑纪念“河湟开边”的历史。碑文上写道:“宋哲宗元符年间,章惇主持河湟开边,收复失地两千余里,促进了民族融合,功在千秋。”
雷州的百姓也重修了当年的小庙,正式命名为“章公祠”。祠堂里的香火很旺,当地百姓说:“章大人在雷州教我们读书,帮我们修水利,是个好官,我们不能忘记他。”
历史学家们通过研究大量史料,还原了章惇的真实形象:他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,为了推行新法不惜得罪权贵;他有识人之明,看出了宋徽宗的无能;他有军事才能,收复河湟扩大了宋朝疆域;他虽然性格急躁,手段强硬,但一生清廉,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。
当然,章惇也有缺点,他打击旧党过于严厉,甚至牵连无辜,这是他不可否认的过错。但把他列为“奸臣”,显然是不客观、不公平的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章惇的真实故事。在历史教科书里,他不再是简单的“奸臣”,而是被描述为“北宋着名政治家、改革家,新法的重要推行者”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“忠臣”“奸臣”来标签化,而应该全面、客观地看待他们的功与过。
夕阳下,章惇纪念馆里的画像静静矗立,画像上的他目光坚定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委屈与不甘。历史的尘埃终会落定,公道自在人心,像章惇这样被误读的历史人物,终将在岁月的长河中,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