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中许多官员人家也开始蠢蠢欲动,纷纷将目光投向那些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们。他们心里清楚,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,许多寒门学子一旦高中,前途不可限量。这些官员们便想着提前物色有潜力的学子,通过拉拢的方式,为自家培养助力。而他们最常用的拉拢方式,便是嫁女。毕竟,众多学子朝中并无根基,即便高中,也急需寻找靠山,如此联姻,实乃双赢之举。
吏部侍郎刘崇,家中有一妙龄庶出女儿,年方二八,生得花容月貌,知书达理。刘崇听闻凌云书院中有位叫林羽的学子,才华出众,志向高远,在同窗中颇受赞誉。于是,刘崇礼暗中派人打听林羽的家世背景、人品学问,一番了解下来,甚是满意。
刘崇思来想去,觉得直接提亲可能会过早,毕竟林羽昰否高中还未可知。……,倒不如来个榜下捉婿,等林羽高中之后,生米煮成熟饭,此事便成了大半。主意打定,待科举放榜之日,多带些得力的人手,在榜下盯着。一旦看到林羽高中的消息,立刻将他请到府上来,务必办得妥妥当当,不可出任何差错。”
其实,打着这般主意的,在京中并非只有刘崇一人。民部员外郎钱铭,家中也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。赵铭想着,自家虽官职不算高,但家底殷实,若能与高中后的学子结亲,也能为家族增添几分荣耀,说不定还能借此在仕途上更进一步。
还有工部主事孙启,家中千金正值豆蔻年华,模样儿娇俏,才情也不逊色……他也早早安排了亲信,准备在榜下截住高中学子。
时光匆匆,转瞬便到了科考的日子。
考前数日,京城的氛围便已紧张起来。贡院附近,车马行人络绎不绝。学子们怀揣着多年苦读的成果与对未来的憧憬,从四面八方赶来。书肆里,与科考相关的书籍被抢购一空;客栈中,住满了前来应考的学子,他们或是独自埋头苦读,或是与同窗相互切磋学问。
科考当日,天色未明,京城的大街小巷便热闹起来。送考的家人、挑着书箱行李的仆人,与身着素袍、神色庄重的学子们一同,朝着贡院的方向汇聚。林羽早早起身,沐浴更衣,郑重地穿上那件洗得略显发白却干净整洁的长衫,带上笔墨纸砚与考篮。考篮里,除了必备的文具,还有母亲亲手做的干粮,那是家的味道,也是前行的动力。
来到贡院外,只见门前已排起了长龙。官兵们手持长枪,神情严肃地维持着秩序。学子们在寒风中静静等待,彼此之间偶有交谈,却都刻意压低了声音,生怕惊扰了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。
随着一声铜锣响,贡院大门缓缓打开。学子们依次接受搜检,以防夹带作弊。搜检极为严格,从头发丝到鞋底,无一遗漏。林羽坦然接受检查,心中虽有些紧张,但更多的是对科考的敬畏。
进入贡院,找到自己的号舍。那是一个仅能容身的小隔间,里面摆着一张简陋的桌椅。林羽将考篮放下,环顾四周,墙壁上还留着往届考生的涂鸦与留言,有励志的话语,也有无奈的感慨。
待考生们全部入位,考官开始宣读考场规则。声音在空旷的贡院回荡,每一个字都透着威严与庄重。“考场之内,严禁交头接耳、传递纸条、抄袭作弊。一经发现,严惩不贷……”林羽认真聆听,暗暗提醒自己切不可有丝毫差错。
不多时,试卷分发下来。林羽小心翼翼地展开,目光迅速扫过题目。经义、策论、诗赋……题目涵盖广泛,既考察对经典的理解,又考验对当下时政的见解。他深吸一口气,平复心情,略作思索后,提起毛笔,饱蘸浓墨,在试卷上落下第一笔。
接下来的几日,林羽便在这狭小的号舍内,全身心投入到答题之中。饿了,就啃一口干粮;渴了,就喝一口冷水。困意袭来时,他便狠狠掐一下自己的大腿,让自己清醒过来。每一道题,他都字斟句酌,力求将自己的学识与见解完美呈现。
终于,随着那一声悠扬而又带着几分肃穆的钟声在贡院上空回荡,这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宣告结束。林羽搁下手中已然有些发烫的毛笔,轻轻揉了揉酸涩的双眼,看着眼前密密麻麻写满字迹的试卷,心中五味杂陈。
他缓缓起身,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久坐而僵硬的身躯。狭小的号舍,这几日仿佛成了他的战场,而此刻,战役结束,他既感到如释重负,又隐隐有些忐忑。他仔细将试卷整理好,轻轻放在桌上,目光再次扫过那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字,仿佛想要再确认一遍,是否还有什么疏漏之处。
待考官将试卷一一收走,林羽随着人流慢慢走出号舍。贡院里,考生们的神情各异,有的满脸轻松,脚步轻快,似乎对此次考试信心满满;有的则神色凝重,眉头紧锁,显然对自己的发挥不太满意。林羽与相识的同窗相互点头示意,却都没有过多言语,这场考试带来的疲惫与紧张,似乎还未完全消散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考生们陆续离场,贡院外的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。那些神色轻松的考生,被早早等候在外的家人簇拥着,欢声笑语不断。他们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