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明!开局割据一个州! > 第160章 大明帝国的军火贸易!

第160章 大明帝国的军火贸易!(1/2)

    如此恩威并施之举,既能抚慰边关将士的孤寂,又能借姻亲纽带将安南遗民彻底融入大明血脉。

    待礼部条陈落定,锦衣卫快马便将旨意传至九边。

    宣府镇的校场上,总兵官扯着粗粝的嗓子宣读诏书,青壮士卒们攥着汗湿的刀鞘,望着天边南飞的雁群,喉结不住滚动。

    那些关于安南女子善绣会织的传言,此刻竟成了比军功更诱人的念想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十万辆满载女子的马车正从云贵高原蜿蜒而下。

    车厢外裹着防潮的油纸,每辆车上都插着礼部特制的杏黄旗,上书\"奉旨和亲\"四个大字。

    随车而行的除了官媒,更有精通安南语的通事,日夜教导姑娘们中原礼仪。

    当车队行至湖广地界,恰逢秋收,金黄的稻浪间,身着襦裙的安南女子隔着车帘张望。

    恍惚间竟错把江汉平原当作了红河三角洲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京城,内阁辅臣们连夜商议后续安置。

    杨廷和捋着山羊胡进言:\"陛下圣明,此计既解边军无妻之困,又化外邦为腹心。”

    “然需防北疆部族觊觎,可令获婚士卒戍守更前沿的烽火台,以家眷为念,必能死战不退。\"

    杨一清则补充:\"臣建议在各卫所设立义学,教安南妇孺识汉字、习典章,三代之后,血脉相融,南疆北疆皆成大明铁壁。\"

    朱厚熜听毕抚掌大笑,抓起案头御墨,在舆图上重重圈出九边要塞。

    墨痕所过之处,仿佛已勾勒出一幅军民联姻、戍守边疆的壮阔图景。

    当夜,钦天监观星奏报,北斗第七星忽放异彩,司礼监太监当即跪地高呼:

    \"此乃陛下仁德感天,边疆稳固之吉兆!\"

    殿外忽起大风,将奉天殿檐角的铜铃震得叮当作响,似在为即将到来的千里姻缘奏响序曲。

    婚娶事宜紧锣密鼓推进,各地卫所开始张灯结彩筹备婚礼。

    在大同镇,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营房,将原本简陋的军舍粉刷一新,贴上大红喜字;

    榆林卫的伙夫们则四处寻访擅长做安南风味菜肴的厨子,只为让新妇们能在婚宴上尝到家乡味道。

    首批五千对新人的婚礼率先在宣府镇举行。

    身着大明制式婚服的将士们身姿挺拔,安南女子们则头簪珠翠,身着五彩嫁衣,红绸盖头下难掩羞涩与期待。

    在礼官高亢的唱喏声中,新人行三拜九叩之礼,交杯酒饮罢,原本陌生的两人从此命运相连。

    有士卒悄悄掀起新娘盖头,见对方眉眼含笑,不由得红了耳根,惹得周遭同伴一阵哄笑。

    这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联姻,很快显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    原本因思乡而郁郁寡欢的安南女子,在丈夫的关怀与明军热情的接纳下,渐渐安定下来。

    她们将纺织、耕种的技艺倾囊相授,教会边民栽种适合干旱环境的安南旱稻;

    又凭借巧手,把当地的粗布染成斑斓色彩,制成精美服饰。

    而大明将士们也开始学习安南语中的日常用语,尝试理解妻子家乡的风俗习惯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推移,边关的氛围悄然改变。

    曾经肃杀冷清的军镇,如今时常传来孩童的嬉笑;

    黄昏时分,炊烟袅袅升起,军营中飘出融合了南北风味的饭菜香。

    更令人欣喜的是,有了家庭牵挂的士卒,作战时愈发勇猛——他们深知,身后有了需要守护的温暖港湾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昆明,张居正提笔疾书,将边关的新气象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详细奏报。

    他在奏折中写道:\"此联姻之策,实乃陛下神武,化干戈为玉帛,边疆从此固若金汤矣!\"

    朱厚熜展读奏章,龙颜大悦,当即下旨嘉奖有功之臣,并命礼部将此例着为永制。

    让更多戍边将士得以成家,让大明的边疆更加稳固安宁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翌日,早朝!

    工部尚书李东阳将一卷泛黄的舆图在丹墀前徐徐展开,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蓟州、宣府等十二处兵工厂。

    他枯瘦的手指重重戳在\"神机营废库\"的朱砂标记上,苍老的声音在空旷的奉天殿激荡:

    \"陛下!宣德年间的火铳库存逾十万,正德朝淘汰的佛郎机炮亦有三千具,若熔作废铁不过百金之利,但若售予藩属...\"

    \"荒谬!\"海瑞突然越班而出,蟒袍玉带撞得环佩叮当。

    \"太祖高皇帝明令'片甲不得外流',永乐爷北征时宁可焚毁多余火器,也不留给鞑靼!”

    “李大人此举,是要将大明的神兵利器拱手送人?\"

    他转身向朱厚熜躬身一拜:\"陛下,火器乃国之重器,若让鞑靼,女真购得,他日兵临城下,陛下何以自处?\"

    杨一清却捻着胡须冷笑:\"海大人可知工部每年维护废库耗银多少?”

   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