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看着江宁吃瘪的模样,孙承宗、袁可立二人对视一眼,抚着胡须,面露微笑,其他各位大佬也都目光灼灼,满脸兴致。
因为每次出现这种情况,江宁总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“惊喜”,也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新花样。
随后,江宁站起身来,咬了咬牙说道:“启禀陛下,如今朝廷人才紧缺,臣建议再开恩科选拔人才,充实朝堂和各地官府。”
谁知话音刚落,孙承宗、袁可立二人立刻站起身说道:“陛下,万万不可!”
江宁满脸疑惑,紧接着,朱由校也一脸正色地说道:“忠义侯,朝廷目前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,但开办科举万万不可。
如今东林书院虽已覆灭,但江南读书人势力仍在,北方学子的学识才干,根本无法与南方学子相比。
若是朝廷贸然开办科举,选拔出的人才大半会是南方学子,北方学子寥寥无几。
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出什么,但过几年之后,搞不好朝堂上会冒出第二个东林党。”
江宁闻言微微一愣,随后孙承宗一脸正色地说道:“忠义侯,你可知当年大明开国之初,太祖爷并未急于开办科举,而是一边大力兴办社学、县学、府学,一边采用保举制。
原因无他,北方久经战乱,学子根本无法安心读书。
反观南方文风昌盛,当年的南北榜案便是前车之鉴。
起初,太祖也举办过几场科举,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,录取的学子大半是南方人,北方学子寥寥无几。
这还是太祖有意关照的结果,若是凭真才实学,北方学子完全不是南方学子的对手。
为此,洪武年间科举数次中断,最长一次长达八年。
如今朝廷在北方大力推行社学,鼓励学子读书,便是为了压制南方文风。”
这时朱由校也再度开口说道:“孙师傅所言不错,这也是朕为何从天启二年之后,便不再举办恩科的原因。”
江宁暗道自己大意了,居然把这茬给忘了。
但一旁的杨鹤还在满脸幽怨地盯着自己。
就在这时,江宁猛然想起还有一部分人可为大明效力,那便是西南土司子弟。
他赶忙开口说道:“陛下,既然如此,开办科举之事,臣就不再提了。
但如今朝廷人手紧缺,长此以往,势必影响朝堂和地方官府的正常运作。
此前臣平定西南土司时,发现不少土司子弟自幼学习汉家文化,才华不凡。
只是由于此前土司实行土官自治,所以少有土司子弟参加科举。
但如今情况不同了,朝廷对西南数省土司全部改土归流,这些土司子弟若继续留在当地,只会滋生事端。
所以臣觉得,可以将土司子弟召至京师,对其进行考核,只要成绩合格,朝廷可授予他们官职,派往地方任职。
这样一来,既能解决人才危机,又能彰显朝廷对土司的重视。”
朱由校闻言沉思片刻,点了点头说道:“忠义侯,言之有理,这倒是个办法。”
随后又询问内阁意见,孙承宗几人经过简单商议后,纷纷点头表示支持。
朱由校开口说道:“既然如此,便传旨让西南各家土司将家中子弟送遣进京,进行考核。
成绩优异者可委派官职,若不合格,则全部送入国子监继续读书,也好让他们将来为大明效力。”
眼见人才危机暂时得到解决,杨鹤顿时泪流满面,激动地说道:“陛下放心,老臣一定仔细筛选,绝不会漏掉一个人才,也不会选拔一个庸才。”
朱由校笑着点了点头。
就在这时,坐在江宁身旁的陈策小声说道:“侯爷,您身为武将,整天净操心文官的事,咱们五军都督府的事,您可是一点都不管呀!
这要传出去,手底下人心都寒了。
如今咱们京营也缺人,您也想想办法。”
江宁闻言点了点头,忽然想起自己前几日关于建立军校的计划,于是站起身来说道:“启禀陛下,如今京营经过大力整顿,将士们战力日益增强,作战英勇,悍不畏死,为朝廷立下不少战功。
所以臣想……”
谁知江宁话还没说完,朱由校便开口道:“忠义侯,你说的这些,朕知道,满朝文武也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稍后朕会传旨嘉奖京营将士。”
江宁赶忙说道:“陛下,臣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朱由校眉头微皱,疑惑道:“你不是这个意思,那你是几个意思?”
江宁嘿嘿一笑,说道:“陛下,臣的意思是如今京营虽然战力不错,但仍有许多提升空间,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,尤其是缺文武双全的人才。”
【不知不觉,已经陪伴大家走过半年多的时光。
在这里,要衷心感谢每一位读者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