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唐储君 > 第74章 州学兴教 唐梵并授

第74章 州学兴教 唐梵并授(2/2)

建起三十余所官办州学,连偏远的山林部落都有学子负笈前来。州学的教材也愈发丰富,除了儒家经典,还新增了《大衍历》《千金方》的双语版,让学子们在学习中掌握实用技艺。有位学子用算学知识改良了当地的灌溉水渠,使农田用水量减少三成,百姓们都称他为“唐梵智慧的化身”。

    这日,张文远在州学的讲台上,指着一幅《唐竺贡举图》讲解——图中,长安的科举放榜与曲女城的州试揭榜左右并列,上榜者中有唐人也有天竺人,正携手走向朝堂。他对学子们说:“当年太宗皇帝说‘天下英雄,入吾彀中’,如今这‘天下’,也包括天竺的才俊。你们学好本事,无论是在长安为官,还是回天竺理政,都是在为大唐出力。”

    台下,一位名叫阿罗憾的天竺少年正用汉文默写《礼记·大同篇》,字迹娟秀,末尾还添了一句梵文批注:“此乃佛陀所说的‘净土’。”他的父亲是曲女城的商人,原本只想让他学些汉文便于经商,如今见他立志考取长安科举,不禁感叹:“这州学真是神奇,竟能让孩子的心,从恒河飞到长安去。”

    那陵提婆王晚年时,常拄着拐杖来州学听课。看着操场上学子们用汉文背诵《诗经》,用梵文吟唱佛偈,他总会对身边的鸠摩罗什说:“当年陛下让我兴州学,我还担心百姓不接受,如今看来,文教的力量比刀剑强百倍。你看这些孩子,他们身上流着天竺的血,心里却装着大唐的理,这才是真正的‘归唐’啊。”

    鸠摩罗什望着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,点头道:“就像这州学里的孔子像与佛陀像,看似分立,实则都在教导人向善向贤。将来这些孩子长大,或许会忘记自己是唐人还是天竺人,但一定会记得‘忠君’‘爱民’‘慈悲’‘礼让’——这便是州学最珍贵的遗产。”

    深秋的州学,传来朗朗读书声。《论语》的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与《金刚经》的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在庭院中交织,竟如同一首和谐的歌。张文远站在廊下,看着双语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忽然明白李承乾兴教的深意——所谓“同化”,从不是让一方忘记本源,而是像这些学子手中的笔,能在汉梵之间自由切换,却始终写着“天下大同”四个字。

    当首位天竺进士的故事在丝路上传唱,当曲女州学的教材成为西域诸国效仿的范本,大唐的文教之光,已如恒河的晨曦,照亮了更远的土地。而那些从州学走出的学子,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,带着唐梵交融的智慧,在岁月里生根发芽,终成庇佑万国的浓荫。

    hai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