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综武:剑出华山 > 第514章 初见成效

第514章 初见成效(1/2)

    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。

    明国这边,应对“小冰川时期”的各个事务也都是顺顺当当。

    《大明日报》成了老百姓们每天必看的“日常读物”。

    头版头条上天天刊登着各地的气温数据:

    ——北方的冻土,又厚了一寸!

    ——南方的河流,比往年提前半个月结了冰!

    ——岭南地区的荔枝树,比去年少结了三成果子……

    一开始,还有人暗自嘀咕:

    “这天,它再冷,又能够冷到哪儿去?!”

    可是吖,看了大半年报纸,再摸摸自家水缸里刚刚冻结的薄冰。

    他们也就慢慢相信了“天要变冷、地要结冰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朝廷趁着这股“冷冷滴风”推广番薯和土豆,先是在京郊圈了百十来亩土地进行试种。

    到了秋收的时候,巡抚带着老百姓去地里挖。

    一锄头下去能刨出五六个拳头大的番薯,土豆更是一窝能收十来斤。

    挖出来的番薯堆在田埂上,像一座小山似的,引得人们驻足围观,嘴里啧啧称奇。

    有那经验丰富的老农捏着番薯皮念叨:

    “这玩意儿埋在土里就能长,不比稻谷那样挑剔水土,真是救命的好东西!”

    第二年开春,山东、河南的官府就组织百姓种了几十万亩。

    朝堂分配下来的种子不要钱,还派了农技员蹲在田里教百姓怎么施肥、怎么翻藤。

    到了秋收的时候,实打实的亩产量比稻谷还高出一大截!

    老百姓们干脆给这两种作物起了个实在名字——“救命粮”。

    各个百姓家里的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。

    连夜里睡觉都舒心、踏实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经过这几年的努力。

    “钦差巡查组”已经跑遍了明国疆域的各个角落,带回来的奏折堆了大半间屋子。

    原先那些占着良田不缴税的地方豪强,这一回是真怕了。

    ——有的被巡查组查出陈年旧账,直接抓去充了军。

    ——有的见势不妙,主动把多占的地交了出来,还补交了十年的赋税。

    江南的盐商以前总抱团搞垄断,盐价高得离谱。

    “钦差巡查组”仔细查验了他们的账本,发现有两个盐商三年没交盐税。

    直接把他们的盐场收归国有,改造成了“皇家超级盐场”。

    新盐场用了施宗义提供的“科学”法子晒盐,产量一下子扩大了十多倍。

    运到各地的雪盐堆积如山,明国盐价立马下降一半多,老百姓们打心眼儿里高兴。

   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这几年水利工程方面的努力也颇见成效。

    黄河沿岸的堤坝直接加固了三米高,还在旁边挖了五条抗洪分流的河道。

    去年夏天黄河虽然涨水如故,却没有出现大问题。

    ——以前,一遇到“涨水”,老百姓们难免六神无主、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——今年,他们各个都是站在黄河大堤上吃瓜、看戏!

    就那样静静地看着洪水顺着新的河道流走,愣是温顺无比、木有淹着一个县城。

    运河上的水闸也修好啦,船只要过闸,按一下闸口的铃铛就有专人来操作。

    从杭州、到京师,以前要走一个月,现在二十天就能顺利抵达。

    各地的粮食一批批运到京师,京城里的粮价稳稳当当。

    再没有出现过无脑暴涨的情况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皇家文武学院”每年都有三千多名学生出师、毕业。

    这些学生跟老秀才不一样,不光会读书,还多才多艺、能算水利账。

    有的甚至能看懂先进的机械图纸,还有的骑马、射箭、干饭样样精通。

    弘治皇帝挺高兴,亲自给他们赐予“新科英才”的牌匾,派他们去各地当县丞、知府。

    这些年轻人到了地方,不摆官威,先修学堂,再修水渠,有的还带着百姓种番薯。

    不到一年时间,就有地方百姓主动给他们立了“德政碑”。

    说他们是:

    “办实事的好青天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天医阁和太医院合编的《医典新篇》也已经顺利出版。

    书里讲了怎么防冻伤、怎么治风寒,还画了各种草药的图案。

    同时又搭配简单的文字说明,连山里的老猎户都能看得懂。

    各地的惠民药局里,天天有人排队领取免费的常用药品。

    郎中们照着《医典新篇》开方子,抓药又快又准。

    今年冬天,虽然天气更冷,但是因为冻伤病死的人数比去年少了一半还多。

    连村口的老嬷嬷都念叨:

    “这新医书,真是救了不少百姓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施宗义留在明国的各种产业也没闲着。

 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