则。
其次,关羽此去,必然会牵制一部分曹军的注意力,甚至可能吸引曹仁的部分援军,
客观上减轻了其他方向追击部队的压力,有助于扩大整体战果。
再次,如果…如果历史的轨迹真的无法完全改变,关羽最终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…
这或许也能在某种程度上,为日后孙刘联盟破裂,甚至关羽自身的命运,埋下一个微妙的伏笔。
当然,这是后话,现在还无法确定。
但无论如何,让关羽去华容道,利大于弊。
至少,对我而言是如此。
诸葛亮似乎看懂了我的沉默。
他轻轻叹了口气,仿佛带着一丝无奈,又仿佛是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。
“也罢,”他缓缓说道,“云长既有此决心,亮若再阻拦,倒显得不近人情了。只是,军中无戏言。”
“某愿立军令状!”关羽毫不犹豫地说道,声音铿锵有力。
“好。”诸葛亮点了点头,“你便率本部兵马,速往华容道埋伏。
只是,切记,此去路途艰难,敌情不明,万不可恋战,以保存自身为要。若事不可为,可相机撤回,不必强求。”
他这话,说得颇有技巧。既同意了关羽的请求,又似乎给他留下了一些回旋的余地。
“万不可恋战”,“以保存自身为要”,“事不可为,可相机撤回”,
这些话语,听起来像是关怀,但仔细品味,又似乎暗藏着某种“可以放水”的暗示。
关羽何等样人?
他只听到了“速往华容道埋伏”,至于后面的叮嘱,恐怕早已被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抛诸脑后。
“末将遵命!”关羽兴奋地抱拳领命,转身大步离去,背影中充满了即将奔赴沙场,擒拿宿敌的豪迈之气。
看着关羽离去的背影,我心中思绪万千。
诸葛亮这一手,究竟是无奈之下的顺水推舟,满足关羽的心愿?还是…另有深意?
是算准了关羽会顾念旧情放走曹操,从而给曹操留下一个人情,为日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埋下伏笔?
还是仅仅为了利用关羽的勇武和声名,去执行一个风险极高,但又必须有人去尝试的任务?
虚实难料。
或许,两者皆有。
这才是诸葛亮的行事风格。
在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,往往隐藏着多重考量和长远布局。
我没有去问诸葛亮。有些事情,点到为止即可。
我们之间,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。
他知道我的意图,我也大致能猜到他的想法。
在共同的目标下,各自保留一些秘密和空间,或许更有利于联盟的维持。
周瑜和鲁肃对此似乎并未有太多表示。
关羽请令,是刘备军内部之事,他们作为江东主帅和重臣,不便过多干涉。
或许在他们看来,多一路兵马去拦截曹操,总归是好事。
只是,他们恐怕不会想到,这看似普通的一次请令,在后世的演义中,会成为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我收回思绪,目光再次投向帐外。
无论华容道上会发生什么,赤壁之战的大局已定。
曹操的败亡之势不可逆转。
而我,需要考虑的,是这场大胜之后,如何在这片即将重新洗牌的荆州大地上,为自己,为我的势力,谋取最大的利益。
江陵,襄阳,还有那更西边的益州… 一幅更为广阔的画卷,正在缓缓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