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算鼎三国:玄镜红颜录 > 第574章 参军视事,暗藏机锋

第574章 参军视事,暗藏机锋(2/3)

    或者说,存在着可以被更高效战术利用的“缝隙”。

    比如纵火。

    火攻无疑是水战中最具威力的手段之一。

    江东也储备了火箭、硫磺等引火之物。

    但他们的火攻方式,很大程度上依赖风向,引火物的燃烧效率和附着性也相对有限。

    一旦遭遇逆风,或者敌船防护得当,火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如果能有燃烧更猛烈、附着性更强、甚至不易被水扑灭的引火剂,其战术价值将不可估量。

    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格物工坊中,那些经过初步验证的、基于石油副产品或其他化学配方的“九阳引火膏”。

    又比如破袭。

    面对曹军连环锁船的可能(虽然目前还未确认,但以曹操的谨慎和北方军士不习水战的特点,可能性极大),

    如何快速有效地破坏敌方船只结构,制造混乱,或者在接舷战中迅速打开突破口?

    江东水军目前主要依靠撞角、火箭和士兵的勇力。

    但如果能有一种威力可控、便于携带投掷、能在小范围内产生足够破坏力或巨大声响以震慑敌胆的装置呢?

    这又让我联想到了“霹雳子”或“震天雷”这类小型爆破\/震慑武器。

    它们或许不足以炸沉大船,但足以炸开坚固的船舷、摧毁敌方的守备器械,或者在混乱中制造更大的混乱。

    这些想法如同电光火石般在脑海中闪过。

    我越是深入地了解江东水军的备战细节,就越是清晰地认识到,

    我暗中准备的那些“格物”成果,并非屠龙之技,

    而是真正能够嵌入现有战争体系,并在关键时刻发挥奇效的“撒手锏”!

    之前的犹豫和顾虑,在这一刻被彻底打消。

    启动格物工坊,秘密生产并运送这批“特殊军资”,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,

    而是迫在眉睫,甚至可能关系到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一步!

    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。

    我必须尽快将指令传递出去,而且必须做得神不知鬼不觉。

    这不仅是对玄镜台、格物工坊和糜氏商路的一次大考,也是对我自己掌控全局、协调各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。

    “子明?”

    一个声音将我从沉思中拉回。

    我抬起头,发现周瑜正看着我,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。帐内众人的目光,也再次聚焦到我的身上。

    “都督有何吩咐?”我迅速收敛心神,平静地回应。

    周瑜嘴角微扬,似乎对我刚才的走神并未在意,又或者,他早已洞悉,只是不动声色。

    他缓缓道:

    “子明初任参军,今日所议,皆为军务之常。

    不知以子明之见,我江东水师备战,可还有何疏漏之处?

    或是有何高见,不妨畅言。”

    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考较,也是一个陷阱。

    说得太多,容易暴露我的底细和真实意图;

    说得太少,又显得我这个“参军”名不副实。

    我略一沉吟,站起身,对着周瑜和帐内众人拱手道:

    “都督与诸位将军励精图治,水师备战已然井井有条,昭初来乍到,不敢妄言。

    只是方才听闻军械司提及火箭引火之物储备不易,且风向不定,实战效用或受影响。

    昭在乡野之时,曾闻一种土法炼制之‘火油膏’,附着力强,遇水难灭,不知可否一试?

    或可弥补火箭之不足,以为备用。”

    我这番话,说得极为谨慎。

    只提了“火油膏”,对其具体成分和威力含糊其辞,

    将其归结为“土法”,降低其技术敏感度,并且只定位为“备用”,

    避免引起过度的关注和警惕。

    同时,这也是在为将来拿出“九阳引火膏”做一点微不足道的铺垫。

    周瑜听完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,他没有立刻表态,而是看向了军械司的官员。

    那官员面露难色,答道:

    “世间引火之物众多,然大多易得也易灭。

    陆参军所言之‘火油膏’,下官未曾听闻,恐……需实物验证方知其效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周瑜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,目光再次转向我,

    “子明既有此闻,若能觅得此物,或其炼制之法,不妨呈报都督府,若确有奇效,亦算一功。”

    “谨遵都督钧令。”我再次拱手,坐回原位。

    我知道,我的初步试探已经完成。

    周瑜并未深究,但也留下了验证的口子。

    这已经足够了。

    我的主要目的,并非立刻推销我的“秘密武器”,而是通过参与这次会议,确认启动格物工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

    会议继续进行,讨论着更为具体的布防细节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