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算鼎三国:玄镜红颜录 > 第572章 公瑾闻讯,波澜再起?

第572章 公瑾闻讯,波澜再起?(2/3)

瑜辩解,实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猜测

    ——周瑜或许确实存在疑虑,否则鲁肃不必如此着力地强调周瑜的“光明磊落”和“心胸开阔”。

    他最后那句“吴侯用人自有主张”,更是点出了问题的核心——孙权的意图。

    看来,仅仅通过鲁肃转圜是不够的,我必须找机会与周瑜进行一次直接的、非正式的沟通,

    当面消除他的疑虑,或者至少,让他明白我的立场和底线,

    建立起一种虽不能完全信任、但至少可以有效合作的关系。

    打定主意后,我便向鲁肃表达了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向周瑜都督请教军务,并表达敬意的想法。

    鲁肃沉吟片刻,显然明白了我的意图,点头道:

    “也好。公瑾近日为整备军务,确是宵衣旰食。

    待明日军议之后,若有机会,我可代为引荐,你们私下里再叙谈片刻。”

    有了鲁肃的承诺,我心中稍定。

    接下来,便是仔细斟酌明日会面时该如何措辞了。

    我需要表达的,不仅仅是谦逊和对联盟的忠诚,更要 巧妙地展现我的价值,同时清晰地划定界限,让他明白我无意染指他的权力,也不会成为孙权用来制衡他的棋子(至少目前不会表现出这种意图)。

    我要让他觉得,与我合作,利大于弊。

    次日,例行的军议结束后,鲁肃果然履行承诺,在散会之际,巧妙地为我创造了一个与周瑜独处的机会。

    大部分将领和文官已经陆续离开,议事厅内只剩下寥寥数人。

    鲁肃借故与旁人说话,我则抓住时机,快步上前,对正准备离开的周瑜躬身行礼。

    “都督留步,”

    我恭敬地说道,

    “昭昨日蒙吴侯与都督厚爱,委以参军之职,实感荣幸,亦感责任重大。

    有几句话,想向都督当面请益,不知都督可否拨冗片刻?”

    周瑜停下脚步,转过身来,目光平静地看着我,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。

    他微微颔首:“陆参军有何见教?但说无妨。”

    他的称呼已经从之前的“先生”变成了“陆参军”,既是身份的确认,也带着一丝公事公办的距离感。

    我整理了一下思绪,诚恳地说道:

    “见教不敢当。昭是想再次向都督表明心迹。

    昭领受参军之职,绝无他意,唯愿能尽绵薄之力,辅佐都督,分析曹军动向,制定破敌之策,

    以助孙刘联盟早日击溃曹贼,匡扶汉室。

    昭深知都督乃江东柱石,统领千军万马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乃当世人杰。

    昭不过一介书生,蒙主公(刘备)不弃,忝为使者,如今又得吴侯错爱,忝列参军,实属侥幸。

    对于江东内部军政事务,昭绝无半分觊觎之心,亦不敢妄加置喙。

    昭在此,只为抗曹而来,只盼能与都督同心协力,共渡难关。”

    我这番话,姿态放得很低,极力强调自己“辅助者”和“盟友”的角色,

    明确表示对周瑜地位的尊重和对自己权限的认知,主动撇清任何可能存在的野心,试图最大限度地打消他的疑虑。

    周瑜静静地听着,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。

    待我说完,他沉默了片刻,才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:

    “陆参军言重了。

    你能得主公看重,委以重任,自有过人之处。

    昨日你于堂上所言,条理清晰,见解独到,瑜亦有所启发。

    如今曹操大军压境,正是我等戮力同心,共御外侮之时。

    你能加入参军府,协助军务,瑜自然是欢迎的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目光锐利地扫了我一眼,话锋微微一转:

    “只是,军国大事,非同儿戏。

    陆参军虽有奇策,然毕竟初来乍到,于我江东军情、地理、人事未必全然熟悉。

    日后参赞军机,还望多听、多看、多思,行事务必审慎。

    若有真知灼见,瑜必从善如流;

    若事关重大,还需与我、与子敬,乃至主公仔细商议,方可定夺。

    如此,方能确保万无一失,不负主公所托,亦不负玄德公之望。”

    周瑜这番话,可谓是滴水不漏,软中带硬。

    他先是肯定了我的价值,表示了欢迎,满足了面子上的需求。

    随即又 巧妙地敲打了我一番,

    提醒我“初来乍到”、“未必熟悉”,要我“多听多看多思”、“行事审慎”,

    更强调了重大决策需要经过他、鲁肃乃至孙权的同意。

    这既是合情合理的告诫,也是在不动声色地重申他的主导地位和最终决策权,给我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。

    他没有直接表露任何不满或疑虑,但字里行间,那份属于上位者的掌控欲和对潜在变数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