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算鼎三国:玄镜红颜录 > 第552章 卧龙登门,风云暗涌

第552章 卧龙登门,风云暗涌(1/2)

    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的深秋,柴桑的清晨带着刺骨的寒意。

    薄雾尚未完全散去,如同轻纱般笼罩着这座江东重镇,也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、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风云变幻。

    我立于馆驿的窗前,目送着诸葛亮的身影消失在长街的尽头。

    他依旧是一袭素雅的儒袍,羽扇轻摇,步履从容,仿佛不是去闯那龙潭虎穴,而是去赴一场寻常的文会。

    但我深知,他那平静外表下,肩负的是何等沉重的使命,即将面对的,又是何等精明强悍的对手。

    今日,孔明将要登门拜访江东大都督,周瑜,周公瑾。

    按照我们昨夜最终敲定的计策,孔明此行,肩负着“智激”周瑜的重任。

    这步棋,险峻异常,却又是在当前局势下,最有可能迅速打破僵局,促使孙刘联盟最终形成的关键一步。

    我轻轻摩挲着窗棂上冰冷的木纹,脑中飞速运转,推演着各种可能性。

    周瑜此人,我在抵达柴桑之前,便已通过玄镜台的情报,结合脑中历史片段和这些时日的观察,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。

    年少成名,与孙策并称“江东双璧”,文武全才,雅量高致,却又心高气傲,极重名誉,对江东基业更是忠心耿耿,视若性命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,寻常的说辞难以打动,唯有触及其最敏感的神经,方能激起强烈的反应。

    孔明的策略,便是要利用曹操修建铜雀台,以及那虚虚实实的“揽二乔于东南兮,乐朝夕之与共”的传言(不论真假,只要能激起周瑜的怒火便足够),来点燃这把火。

    这无疑是一步险棋,如同在悬崖边上跳舞。

    激得太过,可能让周瑜恼羞成怒,适得其反;

    激得不够,则难以撼动他那深沉的城府。

    其中的分寸拿捏,全赖孔明的临场应变和口才。

    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沿,目光穿透薄雾,仿佛能看到那座戒备森严的都督府邸。

    我的任务,与孔明不同。

    他是台前的表演者,负责点燃引线;

    而我,则是幕后的操盘手,需要时刻监控局势,分析反馈,并准备好在必要时,从另一个角度切入,施加影响。

    玄镜台布设在柴桑的初步网络,此刻已经悄然运转起来。

    我并不需要,也不可能直接窃听到周瑜府内的谈话

    ——那太过冒险,也容易暴露。我所需要的,是关键节点的信息反馈。

    比如,孔明进入府邸的时间,停留的时长。

    比如,是否有争吵声传出(虽然可能性不大,周瑜城府极深)。

    比如,孔明离开时周瑜的态度,以及周瑜在孔明离开后的反应

    ——是立刻召集幕僚议事,还是独自一人沉思,或是如常处理军务?

    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碎片,经过整合分析,便能大致勾勒出“智激”的效果。

    馆驿内十分安静,只有炭盆中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。

    我缓缓踱步,脑海中构建着不同的情景:

    若孔明成功激怒周瑜,周瑜可能会有两种反应。

    一是当场发作,拂袖而去,甚至将孔明驱逐。

    这反而是相对好的结果,说明“激将法”起了作用,周瑜内心已倾向抗曹,只是需要一个台阶和理由。

    二是表面不动声色,甚至谈笑风生,将孔明礼送出门,事后再做计较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则更为复杂,说明周瑜的城府远超预期,需要更进一步的试探。

    若孔明未能成功激怒周瑜,或者周瑜根本不为所动,那说明他对抗曹之事已有决断(无论是战是和),或者他对刘备一方的实力与诚意仍有极大的疑虑,单纯的情感刺激已无法奏效。

    无论是哪种情况,我的后手都已准备妥当。

    如果孔明的“激将法”效果显着,我便可以顺势而为,通过鲁肃这条线,以“探讨军务”、“分析曹军虚实”为名,寻求与周瑜的再次接触,用更实在的军事分析和情报优势,来巩固他的决心,并顺便展现我自身的价值。

    如果孔明的效果不彰,甚至起了反作用,那我更需要尽快介入,尝试用不同的方式

    ——更侧重于利害分析和战术探讨的方式,来重新影响周瑜的判断。

    我的计划核心,始终是围绕着“价值”二字。

    诸葛亮展现的是“势”

    ——联合抗曹的大势,以及刘备集团作为盟友的潜在价值。

    而我,则要展现“实”

    ——基于精准情报和超前认知的,能够切实提升江东胜算,降低其风险的实际价值。

    只有虚实结合,才能真正打动孙权和周瑜这般雄才大略的人物。

    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,每一刻都显得格外漫长。

    我强迫自己保持冷静,越是关键时刻,头脑越要清醒。

    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巧的竹哨,放在唇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