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算鼎三国:玄镜红颜录 > 第547章 幕后传音,子明出手 (暗线情报)

第547章 幕后传音,子明出手 (暗线情报)(1/2)

    议事厅内的喧嚣渐渐平息,孙权那句“仔细思量,再做定夺”如同最终的判词,暂时为这场激烈的公开辩论画上了句号。

    我和孔明在鲁肃的陪同下,随着人流缓缓退出。

    孔明面色平静,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,仿佛对刚才的唇枪舌剑颇为满意。

    我知道,他已经成功地将“联合抗曹”的议题摆上了台面,并且争取到了武将集团的普遍认同,这对于他的公开使命而言,已是阶段性的胜利。

    然而,我深知,这仅仅是第一步。

    真正的决策,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幕后。

    孙权的犹豫,周瑜的沉默,以及那些主降派文臣的不甘,都意味着最终结果依旧悬而未决。

    曹操百万大军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,仅凭一番慷慨陈词,很难彻底打消所有人的顾虑。

    必须加一把火。

    一把足以烧掉他们最后犹豫,让他们看清曹军并非不可战胜的“虚弱”本质的火。

    在回驿馆的路上,我与孔明并肩而行,鲁肃则略微落后半步,神色间带着几分未定的忧虑和对我们的歉意。

    他显然也明白,今日之议,并未达到他所期望的“一锤定音”的效果。

    我与孔明交换了一个眼神,彼此心照不宣。

    有些事情,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讨论,甚至不适合让所有人知道。

    孔明微微点头,示意他明白我的意思,也相信我自有安排。

    他今日的表现已经足够亮眼,接下来,该轮到我这隐藏在“副使”身份之下的“参军”,在水面之下,搅动真正的暗流了。

    寻了个机会,趁着孔明与几位前来致意的江东官员寒暄之时,我稍稍放慢脚步,与鲁肃并排。

    “子敬先生,”

    我压低声音,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郑重,

    “方才堂上之辩,想必先生也已看清。

    主降之声依旧不小,吴侯与周都督心中,恐怕亦有疑虑未消。”

    鲁肃叹了口气,面露愁容:

    “子明先生所言极是。曹军势大,非虚言也。要让主公与公瑾下定决心,殊为不易啊。”

    “正因如此,”

    我直视着他的眼睛,目光锐利,

    “有些事情,或许不便在庙堂之上公之于众,却可能对最终决策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

    鲁肃闻言一怔,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他立刻明白了我的言外之意。

    “子明先生可是有何……教我?”他用词谨慎,显然意识到了话题的敏感性。

    我微微摇头,示意周围人多眼杂,并非详谈之地。

    我从袖中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绢帛,极其隐晦地递向他。

    这绢帛外观普通,上面记录的文字也经过了处理,用的是一种我和徐庶、以及玄镜台核心层才懂的简写和暗语,即使落入他人之手,也难以解读出全部真实信息。

    但这并非重点,重点是我接下来要口述的内容。

    “子敬先生,”

    我的声音更低,几乎只有我们两人能听清,

    “此乃我军斥候连日冒死深入曹军腹地,以及……

    我早年在北方游学时结交的一些旧识,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,传回的最新消息。

    事关重大,或许能为吴侯与周都督决断,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。”

    鲁肃接过绢帛,入手微沉,他没有立刻展开,只是紧紧握在手中,目光凝重地看着我,示意我继续。

    我迅速整理了一下思绪,将玄镜台传回的、经过我精心筛选和“包装”的情报要点,用一种符合“斥候探查”和“旧识密报”逻辑的方式,清晰而简洁地阐述出来:

    “其一,据我方最新探得的消息,曹军之中,已现疾疫端倪。”

    我刻意加重了“最新”二字,强调其时效性,

    “并非寻常水土不服,而是已有部分营寨出现士卒呕吐、腹泻、高烧不退之症状,且有蔓延之势。

    虽曹军极力封锁消息,但我方斥候冒险潜近,亲眼所见病卒营帐隔离,药石消耗剧增。

    此疾疫若不能及时控制,在大军密集驻扎之下,后果不堪设想。这或许比外界所知的,要严重得多。”

    这情报远比市面上流传的“曹军水土不服”要具体和严重。

    玄镜台的细作甚至冒着极大风险,获取了部分曹营医官的只言片语和废弃药渣的信息,经过交叉印证,才得出了这个初步结论。

    将其归功于“斥候深入”和“旧识密报”,合情合理。

    鲁肃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严肃,握着绢帛的手指微微收紧。他深知军中疾疫的可怕,尤其是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。

    “其二,”

    我继续说道,语气沉稳,

    “曹军主力,多为北方士卒,骤然南下,水土不服远超预期。

    并非仅仅饮食不惯,更兼气候湿热,蚊虫滋生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