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算鼎三国:玄镜红颜录 > 第518章 残兵搏命,交替掩护

第518章 残兵搏命,交替掩护(1/2)

    长坂坡的溃败,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,瞬间冲垮了刘备军原本就不甚坚固的堤坝。

    大军离散,建制混乱,百姓的哭喊与士兵的哀嚎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人间地狱般的惨状。

    虎豹骑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生命,曹军的步卒紧随其后,如同收割麦子般追杀着溃逃的人群。

    从宏观上看,这无疑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,一场彻底的失败。

    然而,即使在这样绝望的境地中,并非所有的抵抗都已消失。

    星星之火,虽不能燎原,却也能在黑暗中闪烁出微弱的光芒,照亮一丝希望,也迟滞着死亡的脚步。

    这其中,既有将士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血勇,也有着我事先布局留下的暗手,在悄然发挥着作用。

    “顶住!弓箭手,放箭!”

    在一处狭窄的谷口,一名断了一臂的校尉嘶哑地吼叫着,指挥着身边仅存的百余名士兵。

    他们背靠着陡峭的山壁,利用谷口的地形优势,用简陋的鹿角和临时堆砌的石块构成了一道脆弱的防线。

    曹军的先头部队几次试图冲锋,都被他们用密集的箭雨和滚石暂时逼退。

    这名校尉,我有些印象,似乎是之前徐庶主持军纪整顿时,因为严格执行军法而受到过嘉奖的一名基层军官。此刻,他眼中没有恐惧,只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。

    “第二队,准备接替!第一队,后撤,快!”

    在另一片稀疏的树林边缘,另一支约莫两百人的小部队,正在进行着一种相对有序的抵抗。

    他们分成两队,一队依托树木和灌木丛进行射击和短促突击,吸引追兵的注意;

    另一队则趁机向后方预定地点转移。

    当前一队完成阻击任务后,便迅速后撤,穿过已经建立好新阵地的第二队,如此交替掩护,边打边撤。

    这种战术,正是我和徐庶在之前小规模练兵时,针对可能发生的遭遇战和撤退战,重点演练过的科目。

    虽然这支部队的士兵大多衣衫褴褛,神情疲惫,但他们的动作却透着一股训练有素的沉稳,与周围彻底溃散的其他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    指挥这支部队的,是一名脸上带着刀疤的屯长,我记得他,他是早期跟随我的部曲出身,后来被安排进入了刘备军中,是玄镜台安插在军中的眼线之一。

    此刻,他正通过预先约定的旗语和号角,冷静地指挥着战斗。

    类似这样零星的、局部的抵抗,在从长坂坡通往汉津的漫长撤退路线上,不断上演着。

    有些是出于将领的个人勇武和责任感,自发地聚集残兵,奋力一搏;

    有些则是得益于玄镜台“夜隼”传递的模糊指令,有意识地向某些利于防守的地形靠拢,并试图联系其他友军;

    还有一些,则是像那支进行交替掩护的小部队一样,是早期训练成果在危机关头的本能体现。

    这些抵抗的规模都不大,少则数十人,多则一两百人,面对数倍于己、装备精良的曹军,他们的结局大多是悲壮的。

    箭矢耗尽,刀枪折断,最终被蜂拥而上的敌人淹没。

    但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。

    每一次短暂的阻击,每一次有效的迟滞,都为身处“明线”核心的刘备主力,以及更重要的、在暗中潜行的“暗线”队伍,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。

    虎豹骑虽然凶猛,但毕竟数量有限,他们的目标是追击刘备的核心。

    当遭遇这些零星但顽强的抵抗时,他们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进行清剿,或者选择绕行,这都不可避免地延缓了他们追击的速度。

    后续跟进的曹军步兵,更是被这些“拦路虎”搞得不胜其烦,追击的阵型被迫拉长,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围。

    我身在“明线”队伍中,虽然无法直接指挥这些战斗,但玄镜台的情报网络,让我对这些零星抵抗点的分布和战况,有着大致的了解。

    每当收到某个小部队成功迟滞追兵的消息,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。

    既有对他们勇气的敬佩,也有对他们牺牲的痛惜,更有一丝欣慰

    ——我的前期投入,我的暗中布局,在最危急的时刻,终究没有白费。

    “子明先生,你看那边!”

    诸葛亮忽然指着侧后方一处燃起烽烟的小山包,眉头微蹙,

    “似乎有我军在抵抗。”

    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心中了然,那是玄镜台传递情报中提到的,由校尉陈到聚集的一股散兵扼守的据点。

    我故作凝重地点点头:“嗯,看来尚有忠勇之士在为我等断后。只是……杯水车薪啊。”

    诸葛亮叹了口气,眼中闪过一丝不忍,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:

    “传令下去,加速前进,莫要辜负了袍泽们用性命换来的时间!”

    是的,不能辜负。每一分争取来的时间,都浸透着鲜血。

    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、此起彼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