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终,忽必烈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断的决策,成功掌控了这支军队。除了少数人返回窝阔台汗国外,忽必烈掌控了大部分的部队。至此,忽必烈在军队上的实力优势已经显而易见,他拥有了绝对的军事话语权。他的军队不仅数量上占据优势,而且经过这一系列战斗的洗礼,士兵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忽必烈的威名也因这场胜利而更加响亮,他在蒙古帝国的地位更加稳固,为他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就在军事局势逐渐明朗之时,在刘秉忠的精心策划下,忽必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,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。这一系列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一、示好东道蒙古宗王
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称汗,蒙古贵族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了两个阵营。这种分裂并非偶然,而是蒙古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。在这场分裂中,“诸王多附”阿里不哥,毕竟阿里不哥作为成吉思汗的嫡系长孙,拥有一定的传统权威和家族支持。而支持忽必烈的则以东道蒙古宗王为主,这些宗王大多是成吉思汗的后裔,他们在蒙古东部地区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。
然而,这些宗王虽然表面上站在了忽必烈这一边,但由于宗王们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,属于“事实独立”,他们是否愿意为忽必烈全力以赴,还是个未知数。他们的支持更多是基于暂时的利益考量,而非坚定的忠诚。在这种情况下,忽必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:如何将这些宗王的“事实独立”转变为对他的绝对忠诚和支持。
为了获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和支持,忽必烈毫不犹豫地下血本。他深知,仅仅依靠空洞的承诺是无法打动这些宗王的,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。于是,他首先在物质上额外增加岁赐份额,让宗王们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。这些岁赐不仅包括金银财宝,还有大量的牲畜和粮食,这些都是宗王们维持其领地和军队所必需的物资。通过这种方式,忽必烈在经济上给予宗王们实实在在的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慷慨。
不仅如此,忽必烈还自掏腰包,给予宗王属民许多赏赐。这些赏赐直接惠及了宗王的属民,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,也赢得了他们对忽必烈的感激之情。通过这种方式,忽必烈不仅巩固了与宗王的关系,还间接地赢得了宗王属民的支持,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。
更为重要的是,忽必烈大手一挥,将辽东和高丽地区全部划给了宗王。这片土地资源丰富,不仅有肥沃的农田和丰富的矿产,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辽东和高丽地区地处蒙古帝国的东部边境,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,同时也是连接蒙古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。将这样一片重要的土地划给宗王,不仅体现了忽必烈的慷慨,也显示了他对宗王们的信任和尊重。宗王们自然对忽必烈的慷慨之举心生感激,他们意识到忽必烈并非仅仅将他们视为附庸,而是真正的合作伙伴。
在获得这些巨大利益后,宗王们的选择变得不言而喻。他们选择与忽必烈结为命运共同体,不仅对忽必烈的决策言听计从,甚至亲自披挂上阵,为忽必烈冲锋陷阵。在战场上,他们成为忽必烈最可靠的盟友,为他赢得了多次关键的胜利。在政治上,他们也成为忽必烈的坚定支持者,帮助他在蒙古内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这一举措,让忽必烈在蒙古内部的支持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他不仅赢得了宗王们的忠诚,还通过他们的支持,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忽必烈的统治基础越来越稳固,他逐渐成为蒙古帝国无可争议的领导者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他那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慷慨大方的胸怀。
二、扩充汉军
“行汉法”这一政策的实施,犹如一把火炬,照亮了汉军中众多将领们的前路,使得他们对忽必烈的支持愈发坚定不移。而忽必烈,这位睿智而敏锐的领袖,宛如一位高明的棋手,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有利形势,并巧妙地加以利用。
他深知,要想真正赢得汉军将领们的心,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认可。于是,忽必烈毫不犹豫地承认了这些汉军将领们“万户”的利益,这一举动犹如春风拂面,让汉军将领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重视。
在忽必烈的领导下,汉军上下一心,众志成城。他善于发现人才,善于激发人们的潜力。史天泽等一批有能力的汉军将领,在他的提拔下如鱼得水,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。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,还在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进一步提升了汉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。
在中原地区扩军的过程中,忽必烈更是如鱼得水。他积极招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