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面对大臣们的劝谏,李世民却显得颇为不以为然。他神情严肃地看着众人,缓缓说道:“王者视四海一家,封域之内,皆朕赤子。朕作为大唐的天子,与将士们同甘共苦,此乃朕之责任所在。且朕之安危,自有亲卫守护,岂会轻易有失?”
接着,李世民话锋一转,继续说道:“况且,朕亲临训练场,不仅能鼓舞士气,更能让将士们感受到朕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。如此一来,他们必然会更加奋勇杀敌,为我大唐建功立业。这对我大唐军队而言,实乃百利而无一害之事!”
李世民的这一番话,犹如醍醐灌顶,让那些原本忧心忡忡的大臣们顿时哑口无言。他们不得不承认,皇帝的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。而且,从皇帝坚定的态度中,他们也能看出皇帝对于军队的重视以及与将士们同仇敌忾的决心。
经过数年的刻苦训练,唐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。每一位士兵都具备了过硬的骑射本领,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步兵或骑兵,而是能够熟练掌握骑射技巧的全能战士。他们信心满满,随时准备为保卫大唐疆土而战。李世民的这一举措,不仅提升了唐军的战斗力,更凝聚了军队的士气,让大唐军队在面对突厥的威胁时,不再有任何畏惧。
唐代并州(今山西太原)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它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,横亘在突厥南侵的必经之路上,是防备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地。并州北接草原,南控中原,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。为了巩固这一战略要地,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任命李积为并州都督。李积不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,更是一位深谙治军之道的能臣,他的任命无疑为并州的防御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。
在与李积讨论如何对付突厥的战略战术时,李世民深知,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拼杀,更离不开充足的后勤保障。因此,他不仅与李积商讨军事策略,还特别强调了后勤的重要性。他指示李积在并州推行屯田政策,以确保军队的粮食供应。李积到任后,雷厉风行地推行屯田政策。他组织士兵和当地百姓一起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,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,使得并州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。在他的带领下,士兵们白天在田间劳作,夜晚则枕戈待旦,随时准备应对突厥的侵袭。不久之后,“岁收谷数千斛”,随着时间的推移,几年下来,便积蓄了大批军粮。这些军粮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的日常需求,还为大唐在大军出征之时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,免去了长途调粮的困难,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。
与此同时,李积在任职期间,还积极开展对突厥的刺探工作。他深知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因此,他派遣了精明强干的探子,深入突厥境内,对突厥的山川地貌、部落分布、人口数量、军事部署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侦查,掌握了第一手的详细情报。这些情报为唐军日后制定对突厥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,让唐军在战场上能够占据主动,做到有的放矢。
突厥骑兵的强大,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建立一支更为强大的骑兵队伍。在建国过程中,李世民就善于运用骑兵,常常凭借奇袭追击的战术,以少胜多,取得关键胜利。然而,由于国内长时间的战争频繁,良马大批战死,使得唐军的骑兵实力受到严重影响。马匹的短缺成为制约唐军骑兵发展的一大瓶颈。
正因为如此,李世民将马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他任命以太仆卿张万岁为长官,负责掌管全国的马政。张万岁不负使命,在陇左地区广开牧马监,精心培育和繁殖军马。他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牧马人,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,确保马匹的健康和繁殖。为了保证军马的品种和数量,李世民还多方向周边少数民族购买良马,不惜重金引进西域的汗血宝马等优良品种。在他的努力下,陇右的牧马地自太宗贞观年间开始,马匹繁殖极快,大量的良马为后来唐军大规模地组建骑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经过数年的努力,唐军的骑兵队伍逐渐壮大,成为大唐军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精锐力量,为大唐的边疆安宁和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东突厥虽然表面上看似统一了大漠草原,但实际上,这仅仅是靠着强大的武力征服暂时维持的假象。在其内部,矛盾重重,根本不是铁板一块。颉利可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频频发动南侵,他以为这样能够掠夺更多的财富和资源,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然而,他却不知,每次南侵的获利,大都被突厥贵族收入囊中,而其他部落所获甚少,甚至还要承担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。
长期的战争让突厥的普通百姓苦不堪言。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草原,“兵革岁动,国人患之,诸部多苦。”连年的征战耗尽了部落的资源,让百姓失去了安宁的生活。战争不仅夺走了无数年轻的生命,还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,使得牛羊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。再加上自灞桥退兵之后,连续几年草原大雪肆虐,牛羊大批死亡。在草原上,牛羊是牧民们的基本生活物资,是他们生存的根本。大批牛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