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明:我,李善长,辞官不干了 > 第203章 文臣皆可杀!

第203章 文臣皆可杀!(1/2)

    第203章 文臣皆可杀!

    第二百零二章:好哇,都是咱的好儿孙!

    “哼,恐怕连鬼都不信!”

    朱元璋冷哼一声,语气信誓旦旦!

    作为马上征战的开国皇帝,他太清楚在同等装备下,人数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了。

    翻开史书,古来以少胜多的战役,拢共才有多少?

    能排上号的,无非是官渡之战,东晋的淝水之战,以及老朱对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等等。

    案例之稀少,两只手都数得过来......

    至于仅凭八百人,不靠任何外力的帮助下,能从北方一路杀到东南腹地,并造反成功的概率,无限接近于零!

    朝廷大军几十万,就算伸直了脖子让燕王砍,也能将那八百人活活累死!

    所谓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战之......

    兵书中早就载有明文,自古皆然。

    这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还不一样,那仅限于皇子间的相互争斗,即使抽刀见血,波及的范围也不会很大。

    靖难之役,可是实打实的战争。

    动辄几万,几十万人的大交锋,比拼的是底蕴内力,看谁能耗得起。

    一两场胜利,决定不了战争走向。

    老朱想知道的是,朱允炆拿着他留下的几十万家底,本钱雄厚,是怎么丢掉皇位,下落不明的?

    如果未来真的发生了,只能说这个孙子庸弱无能,不堪大用。

    “老家伙,快别卖关子了!”

    “赶紧说说,咱家老四是如何取胜的?”

    “靠八百人造反上位,放到哪个朝代里,都是不可能的!”

    能够预知未来的走向,在绝大多数人眼里,有着不小的诱惑力,迫切的想要知道细节。

    一时兴起,老朱竟然忽略了燕王造反的正当性。

    “严格的说,并不复杂。”

    “整场靖难之役,北方百姓和朝中的武官勋贵,基本站在燕王一边,明里或暗里的提供帮助!”

    “所以,才造就了你家老四,军事生涯中不可能的神话,流传后世!”

    闻言,朱元璋仍然觉得迷雾重重,难以明状。

    “这是什么道理?”

    “咱的孙子做了,究竟什么伤天害理的事,登基才不到一年,就让武官和北方百姓站到燕王身边去了?”

    “无论如何,也说不通啊!”

    李善长吃了口菜,轻描淡写的笑了。

    “聊燕王靖难之前,先得说说建文二年的恩科考试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朱允炆在位时期,第一次、也是唯一一次的科举......”

    “等到放榜之日,为首的考生的前三名,包括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全部来自江西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朱允炆自小在士大夫的环绕下长大,常年耳濡目染,言传身教,心里不免会向着文官。”

    “那群儒生,平生最大的梦想,就是恢复到南宋的权力架构,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并允许文官参与军务,夺过武将手中的兵权!”

    “如此,他们就可以横行朝野,为所欲为,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......”

    “表面上冠冕堂皇,实际一肚子男盗女娼。”

    “在齐泰、黄子澄的请奏下,朱允炆居然恢复了保举制,各地方官府的任命,由在朝官员决定。”

    “开了这个口子,他们怎么会不多举荐自己的同乡朋党,同乘一船,尾大不掉!”

    “武将们受了冷落,被闲置一旁,必然心有不甘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你朱允炆一碗水端不平,那我们就另择明主,喜迎燕王进京!”

    “皇上嘛,谁干不是干?”

    其实,不止朱棣靖难时期,朝廷文武出现龃龉不和。

    整个大明的国运走势,都和皇帝和文官集团斗法分不开,紧密相连。

    但真正的文武失衡,是因为那件事情的发生。

    没错,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!

    接着,以于谦为首的文官得势,废除了朱元璋留下的五军都督府,改京师三大营为十团营,由兵部直接掌握兵权,上令下达,好不威风......

    从此以后,明朝的武将没了话语权,彻底靠边站了,混得连打杂的都不如!

    说起来,那些士大夫的尿性劲儿,就是宋元两朝给惯出来的。

    宋朝对文官有多宽松,自不必多言。

    等到了元朝,由于草原上那些套马的汉子不懂中原的统治基础,也懒得管事,安于享乐。

    干脆大手一挥,实行包税制,由各地的士绅豪强替朝廷征收钱粮。

    只要缴足了份额,管你向下面百姓要多少的,元朝皇帝闭目塞听,一概不问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能够自由操纵的空间可太灵活了。

    反正皇权不下县,朝廷征收多少钱粮,还不全凭士绅老爷的两片嘴?

    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