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明:我,李善长,辞官不干了 > 第113章 收服罗贯中!

第113章 收服罗贯中!(1/2)

    “贤弟说话,何必拐弯抹角。”

    “你口中那人,不正是那早年丧父,隐居南阳,躬耕农亩,好为梁甫吟的诸葛武侯嘛!”

    其实,李善长本想喊一声‘卧龙岗亮子’的。

    但考虑到,罗贯中毕竟是古人,思维趋于保守,开不得这种玩笑。

    略微停顿片刻,又自顾自的往下说。

    “诸葛孔明确才堪经纬,志虑忠纯,是不可多得的辅弼贤良,。”

    “执法严明公正,以身作则,把原本积贫积弱的蜀汉打理的井井有条,百姓安居乐业,齐声夸赞。”

    “尤其他不畏艰险,亲身用命,屡次出兵北伐,意图匡扶大汉,再造中兴,始终没忘先主遗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
    “这份矢志不渝的忠心,很值得后世称颂,流芳百代!”

    “只可惜......”

    话至中途,罗贯中瞪大了眼睛,神情分外疑惑。

    “可惜什么?”

    他觉得,像诸葛武侯这样的天纵之才,堪称完美无缺,总不会有什么缺点吧?

    不可能!

    绝对不可能!

    如果有,那就是鸡蛋里挑骨头,吃饱没事干了!

    似乎察觉出了他的心思,李善长眉毛一扬,不紧不慢的说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缺点嘛,倒也谈不上!”

    “别的都还好,只是在《隆中对》里,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,想割据天下,成为一方霸主,的确做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如果更进一步,意在重整河山,收复中原,希望不能说没有,只是非常渺茫。”

    “即使没有关羽大意失荆州,败走麦城,继而引发了后面的夷陵之败,使得元气受损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,相互制衡,大概率就是蜀汉事业的顶点了。”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个论调,罗贯中还是第一次听到。

    当下来了兴致,迫不及待的追问。

    “哦,愿闻其详!”

    “诸葛孔明的战略布局,为何无法三造大汉,请先生不吝赐教!”

    李善长也不推辞,很喜欢这种酒桌上指点江山的感觉,仿佛乐在其中,越来越上瘾。

    “还记得,《隆中对》里是怎么说的吗?”

    “——待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、洛,刘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......”

    “这里,便出现了第一个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千里之遥而二兵,乃是兵家大忌!”

    “荆、益二州虽互为唇齿,却相距甚远,发生紧急情况,很难及时支援。”

    “等到开战之时,若曹魏集中优势兵力,先打掉一路,剩下的一路孤立无援,能有什么作为?”

    “其二,当时北方属于中原核心,物产丰足,人口众多,曹魏在国力上呈碾压态势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经历了赤壁那样的惨败,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。”

    “其三,哪怕双方实力对等,在曹家两三代人的经营下,内部逐渐稳定,边境部署重兵,轻易无法取胜......”

    罗贯中皱着眉头,仔细思索着话中的道理。

    好半晌,才回过神来。

    “难道说,蜀汉一方毫无胜算?”

    “仅能偏安一隅,坐等灭亡?”

    “若是稳扎稳打,积蓄国力,恐怕永远比不过坐拥北方九州的曹魏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摇摇头,表示自己还没说完。

    “唯一的可能,就是等曹魏发生内乱,根基动摇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,像高平陵之变那样,或许能抓住机会,孤注一掷,彻底打开局面。”

    这么说,并非无的放矢。

    毕竟,现实世界的战争不是儿戏,动动手指就解决了。

    像什么只要打进城里,出榜安民,规定法度,再派个政治80的坐镇,这块地盘就归谁所有,纯属是扯犊子。

    真正的两国交兵,在对方不犯大错,自乱阵脚的情况下,想攻占领土,并掌握在手里,难的很。

    要不然,诸葛亮拼了老命,六出祁山,姜维九伐中原,前赴后继,也没从曹魏那抢下几块地。

    更别提先取陇右,再夺长安,兵锋直逼洛阳,实现复兴大汉,一统天下的美好愿景了。

    兵法云: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......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商汤灭夏,武王伐纣等等,皆是如此。

    李善长侃侃而谈的同时,眼睛观察着罗贯中的表情变化,见他有些明白了,便饮尽杯中残酒,做了总结。

    “当然,诸葛孔明有生之年,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。”

    “只能说,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吧!”

    言及至此,罗贯中不禁神色动容,眼眶湿润。

    李善长对诸葛亮的评价,恰恰是他心中所想,分毫不差。

    他仿佛在人生的迷途中,找到了志同道合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