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着一本经书,站在中间。郑和和古里国王分别坐在两边,旁边摆着各自的货物。长老念了一段经文,然后拿出一把尺子,量了量货物的尺寸,又拿出一个秤,称了称重量,最后在一张羊皮纸上写下契约,双方都按了手印。
长老把契约举起来,对着太阳说:“今天,大明国和古里国在此交易,双方都要遵守契约,如有反悔,就让太阳惩罚他!”
郑和也站起来,郑重地说:“我代表大明皇帝,遵守契约,愿两国永结友好!”
围观的百姓都欢呼起来,觉得这仪式既庄重又新奇。郑和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很高兴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做买卖,更是文化的交流,是友谊的建立。在古里国,他还了解到很多关于西洋的事情,比如更远的地方有个天方国(今沙特阿拉伯麦加),那里是伊斯兰教的圣地,还有非洲的麻林国(今肯尼亚马林迪),出产长颈鹿和狮子。这些信息,都被他仔细地记录下来。
在古里国休整了一段时间,船队开始返航。归航的路上,又遇到了大风浪,比来时的还要凶猛。海浪像一座座黑色的山,不停地拍打船只,桅杆被风吹得嘎吱作响,好像随时都会折断。船舱里的货物也被晃得东倒西歪,船员们一个个脸色苍白,紧紧抓住身边的东西。
郑和站在船头,任凭海水打湿他的衣服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。他知道,越是这种时候,越不能慌。他让王老大带着有经验的船工调整帆向,让武将们安抚士兵,自己则默默地祈祷。
就在这时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只见船的前方,突然出现了一团团绿色的光,在海面上飘忽不定,就像无数盏小灯笼。船员们吓得大喊:“海鬼!是海鬼来了!”
王老大却揉了揉眼睛,惊喜地叫道:“公公!是‘神火’!是妈祖娘娘显灵了!”
郑和仔细一看,那绿光确实不是什么海鬼,而是一种自然现象,但在这狂风暴雨中出现,确实神奇。他想起了王老大说的元朝传说,想起了泉州的天妃宫,不由得双手合十,低声念道:“多谢妈祖保佑,多谢上天庇佑!”
说来也怪,那绿光出现之后,风浪好像真的小了一些。船员们见此情景,也都纷纷跪下磕头,感谢妈祖保佑。这场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,船队终于挺了过来,虽然损失了几艘小船,死了一些人,但大部分船只和人员都保住了。
经过这次劫难,船员们对郑和更加敬佩,对妈祖的信仰也更加虔诚。他们说,这都是三宝太监心诚,感动了上天,才得到妈祖保佑。这个故事,比元朝流传的那些话头更精彩,更真实。
船队一路向东,又经过满剌加、爪哇、占城,终于在永乐五年九月,回到了南京龙江港。离开的时候是夏天,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,整整两年三个月。码头上又是人山人海,迎接他们的不仅是百姓,还有朝廷的官员。
郑和下船的时候,脸上比出发时黑了不少,也瘦了不少,但眼神依旧明亮。他带着从西洋各国换来的宝物,还有抓来的锡兰山国王,去皇宫复命。永乐皇帝朱棣见了他,龙颜大悦,听他讲述了航行的经过,尤其是锡兰山平叛和古里交易的事情,连连称赞:“好!好!郑和,你不负朕望,为我大明扬了国威,通了海路,有功!有功!”
郑和把带回来的宝物献给皇帝,其中最稀奇的是一只长颈鹿,老百姓没见过,以为是传说中的“麒麟”,纷纷前来观看,把皇宫围得水泄不通。还有各种香料、宝石、珍禽异兽,摆满了宫殿。
这次航行的成功,让永乐皇帝更加支持郑和下西洋。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,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出海,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。他的船队就像一条纽带,连接了中国和西洋各国,把大明朝的文化和物产带到了海外,也把海外的奇闻异事和珍宝带回了中国。
而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,也在民间越传越广,越传越神。人们把元朝流传的海上传奇,和郑和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,编出了无数精彩的话头。有人说,郑和的船队里有能飞的船,有会潜水的兵;有人说,他在西洋遇到了美人鱼,遇到了巨人国;还有人说,他找到了传说中的不老泉,带回了长生不老药。
这些话头,有的是真,有的是假,但都寄托了老百姓对大海的好奇,对英雄的敬仰。茶馆里的说书先生,每天都讲着“三宝太监西洋记”,听得人如痴如醉。孩子们放学后,也聚在一起,学着郑和的样子,用木板做船,在小河里“下西洋”。
直到今天,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,或者走进海边的老渔村,还能听到一些关于三宝太监的传说。那些元朝的旧话,明朝的新事,都已经融入了这片蔚蓝的海洋,成为了中国人关于海洋的集体记忆。而郑和,这位伟大的航海家,也像一座灯塔,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海岸线上,指引着后来者,向着更广阔的世界,扬帆远航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