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听你的?” 柳氏笑:“人活一世,总得信点善。他要真赖账,咱也没辙,但多个人行善,总比多个人作恶好。”
夏日里,柳氏去镇上给婆婆抓药,路过巷口,被恶霸李三拦住。李三是个泼皮,见柳氏生得标致,就想占便宜:“小娘子,跟爷去喝两杯?” 柳氏攥紧药包,强装镇定:“李三爷,您看这巷子里,都是街坊四邻,您要是不嫌臊,尽管动手!再说了,赵员外是我家雇主,您就不怕他寻您麻烦?”
李三一听赵员外的名号,犹豫了。柳氏又摸出几文钱:“三爷要是缺钱,我这里有几个铜钱,您拿去买酒,权当给您赔个不是。” 李三接了钱,骂骂咧咧走了。
回家路上,柳氏心跳得厉害,手心里全是汗,却不敢跟周良说——怕他冲动去惹事。直到夜里,周良发现她药包上的撕痕,当下就要去拼命,柳氏死死抱住他:“你要是有个好歹,我和娘咋办?咱惹不起还躲得起,别为了一时意气坏了前程……” 周良听了,眼泪掉下来:“娘子,你受委屈了。”
这年秋天,周良被征召去修平江路官署,负责打制门窗。谁料工程结束后,管库小吏报案:丢了十根紫檀木!县太爷派人一查,周良的工具箱里竟有半根紫檀木,当下把他下了大牢。
柳氏得知后,差点昏过去,定了定神,就往官署奔。她求见主事的帖木儿大人,磕头道:“我家良哥是个实诚人,断不会偷东西!那半根紫檀木,定是他做工时掉的废料,随手收起来的……” 帖木儿是蒙古官员,见柳氏言辞恳切,便派了人去工地查勘,果然发现许多紫檀木屑——证明是正常损耗。
周良被放出来那天,柳氏抱着他哭:“良哥,你可算回来了!” 周良却笑:“娘子,要不是你,我这冤屈可洗不清!” 经此一事,帖木儿对周良夫妇印象深刻,后来官署需要人管理作坊,便举荐了周良。
周良做了作坊管事,有些同乡劝他:“如今你也是个体面人,该娶个妾室,也好传宗接代!” 周良却把脸一沉:“我家柳氏陪我吃了多少苦?我要欺负她,还是人吗?”
柳氏听说这事,心里暖烘烘的,却也更用心操持家。日子宽裕后,她没忘行善:在庄里设了粥棚,逢灾年就施粥;又建了义庄,资助贫困的乡亲。里正把这些事报给县太爷,县太爷亲笔题了“妻贤家兴”的匾额,送到周家庄。
揭牌那天,柳氏站在匾额下,眼望四方,想起这些年的艰辛,眼泪忍不住掉下来。周良紧紧握住她的手:“娘子,这都是你的功劳。”
后来,周良和柳氏的儿子周文进学,十八岁就中了秀才;女儿周兰也嫁了个好人家,孝顺贤淑。就连当初的恶霸李三,也改了性子,跟着周良学手艺,成了个正经木匠。
元朝的岁月流转,周家庄的人都说:“妻贤致贵,家道必兴!” 柳氏的故事,随着运河的水,流向四方。在那个四等人制的时代里,一个普通汉人的家庭,因着妻子的贤德,在风雨中站稳了脚跟,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春日里,油菜花漫过田埂,像柳氏当年的坚韧;冬日的粥棚,还留着她的温暖。老人们坐在门槛上,摇着蒲扇说:“这世上,最贵重的不是金银,是娶对了人,是妻贤。”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