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那以后,薛仁贵“白袍小将”的名号算是打响了。战场上的将士们一听说薛仁贵来了,士气大振;高句丽的军队一听说薛仁贵的名字,吓得直哆嗦。
要说薛仁贵最传奇的一战,还得是“三箭定天山”。这事儿发生在唐军征讨铁勒部的时候。铁勒部是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,骁勇善战,经常骚扰唐朝边境。唐太宗派薛仁贵率军征讨,临行前,特意嘱咐他:“铁勒部势大,爱卿要多加小心啊!”薛仁贵胸有成竹地说:“陛下放心,末将此去,必定让铁勒部俯首称臣!”
大军来到天山脚下,铁勒部早就集结了数十万大军,摆开阵势,等着唐军呢。铁勒部的首领派了几个勇士出来挑战,其中有三个最厉害的,号称“铁勒三勇士”,个个力大无穷,能征善战。薛仁贵骑着马来到阵前,一看这情形,微微一笑,从背后摘下弓箭,搭箭上弦,“嗖嗖嗖”三箭射了出去。就见那三个勇士应声落马,当场毙命。
铁勒部的士兵们一看,全都吓傻了:这啥情况?还没开打呢,我们最厉害的三个勇士就被人家一箭一个给解决了?这仗还怎么打?一时间,铁勒部阵脚大乱,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,四散逃命。薛仁贵趁机率军掩杀,杀得铁勒部溃不成军。
这一仗之后,民间就流传开了一首歌谣:“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。”薛仁贵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,连小孩子听了都害怕,晚上哭闹的时候,大人只要说一声“薛仁贵来了”,孩子立马就不敢哭了。
薛仁贵征辽多年,立下了赫赫战功,从一个小小的伙头军,一路升到了右领军卫将军、检校代州都督。可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家里的老娘,不知道老娘现在怎么样了。有一回,他实在忍不住了,就向唐太宗请了假,回家探亲。
一路之上,薛仁贵归心似箭,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。可到了村口一看,他都快认不出来了。原来的破草房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几间大瓦房,门口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。正纳闷呢,就见从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妇人,拄着拐杖,颤巍巍地问:“你找谁啊?”
薛仁贵仔细一看,眼泪“唰”地就下来了,赶紧跪倒在地,说:“娘,是我啊,仁贵回来了!”老娘一听,差点没站稳,赶紧上前扶起儿子,上下打量着,嘴里不停地说:“儿啊,真的是你吗?娘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着你了呢!”
原来,薛仁贵这些年在战场上立了功,朝廷派人回来把他们家的房子重新盖了,还赏赐了很多东西。老娘现在日子过得挺好,就是天天盼着儿子能回来。
乡亲们听说薛仁贵回来了,全都跑来看热闹,把家门口围得水泄不通。大家七嘴八舌地说:“哎呀,仁贵啊,你可真是咱们村的大英雄啊!”“当年就看这小子不简单,果然出息了!”薛仁贵笑着跟乡亲们打招呼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在家待了几天,薛仁贵又要回军营了。临走的时候,老娘拉着他的手,含着泪说:“儿啊,在外面打仗一定要小心,别让娘担心。”薛仁贵点点头,说:“娘,您放心,儿子一定好好打仗,等平定了辽东,就回来好好孝顺您!”
要说这征辽的日子,苦啊!战场上刀枪无眼,不知道哪天就没了性命。可薛仁贵从来没怕过,他总说:“男子汉大丈夫,就该马革裹尸还,要是连死都怕,还打什么仗?”
有一回,唐军被高句丽军队围困在一座山上,断了粮草,眼看着就要撑不住了。将士们饿得头晕眼花,好多人都偷偷哭了起来。薛仁贵一看这情形,大声说道:“弟兄们,别怕!咱们大唐的军队从来没打过败仗,这点困难算啥?只要咱们齐心协力,一定能杀出去!”说着,他带头拿起武器,冲向敌军。将士们一看主将都这么拼命,也都来了精神,跟着一起冲了上去。这一仗,唐军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,突出了重围。
还有一次,薛仁贵不小心中了敌军的埋伏,身受重伤,晕了过去。等他醒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老乡家里,一个老大娘正在给他换药。老大娘说:“小伙子,你可吓死我了,要不是我上山采药看见你,你早就没命了。”薛仁贵感动得眼泪都下来了,说:“大娘,谢谢您救了我,等我伤好了,一定报答您!”老大娘摆摆手,说:“谢啥,咱们都是大唐的子民,一家人不说两家话。你赶紧好好养伤,等伤好了,多杀几个敌人,就是对大娘最好的报答了。”
这些年在战场上,薛仁贵见过太多生离死别,也见过太多人间冷暖。他有时候也会想:这仗什么时候才能打完啊?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啊?可一想到皇上的嘱托,想到家乡的老娘,想到那些还在受苦的百姓,他就又咬咬牙,挺了过去。
后来,薛仁贵征辽的故事越传越广,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经典。有人说他是天上的白虎星下凡,专门来拯救苍生的;有人说他的银枪是仙人送的,削铁如泥;还有人说他在战场上得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