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九州民间志 > 元朝那些事20

元朝那些事20(2/3)

  “张公子来得正好,”村长愁眉苦脸地说,“这雨再下下去,田里的庄稼可就全完了。”

    张华深吸一口气,朗声道:“诸位乡亲,此乃天象示警。据在下所知,村东十里处有个老龙沟,乃上古河道遗迹,若能疏通河道,引积水入沟,便可解此危局。”

    众人面面相觑,有人嘀咕:“这书生莫不是读傻了?老龙沟荒草丛生几十年,哪能说疏通就疏通?”

    张华急得直跺脚:“在下并非信口开河,书中自有记载……”话未说完,他忽然意识到不能泄露奇书之事,便硬生生将后半句咽了回去,“总之,请诸位相信在下,若再拖延,恐有大祸!”

    村长沉吟片刻,终究是信了这个向来老实的书生:“也罢,就依张公子所言。乡亲们,抄起家伙跟我走!”

    众人扛着锄头铁锹来到老龙沟,果然见沟底有隐约石缝,似是旧河道痕迹。张华指挥众人沿着石缝开挖,到了正午,忽听“轰”的一声,积水如决堤之水涌入老龙沟,顺着河道向远处流去。村民们欢呼雀跃,纷纷对张华竖起大拇指。

    经此一事,张华在村里的威望大增。有人送来米粮,有人帮他修补破窑,更有乡绅慕名而来,邀请他到家中做西席。但张华皆婉言谢绝,仍每日闭门苦读。他知道,《青囊天笈》中卷的济世安民之术,才是他真正要参透的精髓。

    这年秋天,汴梁城传来消息,朝廷要在各州府选拔贤才,但凡有一技之长者,均可赴考。村长得知后,忙来劝张华:“张公子有经天纬地之才,此时不去施展,更待何时?”

    张华心动了。他望着墙上的星图,想起书中所述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之语,终于收拾行囊,踏上了赴京之路。

    汴梁城里,车水马龙,繁华远超张华想象。他找了家最便宜的客栈住下,每日里到国子监外听学,等待考试之日。这日傍晚,他路过一家茶楼,忽听里面有人高谈阔论:“当今皇上欲疏浚黄河故道,可众大臣各执一词,竟拿不出个万全之策……”

    张华心中一动,想起《青囊天笈》中卷有“治水当顺水性,筑堤不如疏渠”之论,便忍不住走进茶楼,向那说话之人一揖到地:“在下有一言,或可助大人解忧。”

    众人转头望去,见是个衣着寒酸的书生,不由哄笑起来。唯有坐在首座的一位紫袍老者抬手示意众人安静:“小友且说。”

    张华定了定神,将书中治水之法娓娓道来。他从黄河水势讲到泥沙淤积,从地形走势说到堤坝建造,直说得众人目瞪口呆。紫袍老者听得频频点头,待张华说完,他起身握住张华的手:“老夫乃工部尚书王大人,小友大才,明日可随老夫面圣!”

    次日,张华在金銮殿上从容奏对,将治水之策讲得头头是道。元成宗龙颜大悦,当场擢他为屯田员外郎,命他随王尚书前往黄河沿岸,主持疏浚工程。

    此后数月,张华风餐露宿,日夜督工。他按照书中所授,在关键河段修建分水闸,又组织百姓沿堤种植固沙植物。当春风再次吹绿河岸时,黄河故道已焕然一新,两岸农田得到灌溉,百姓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朝廷,元成宗大喜,下旨擢升张华为户部侍郎。一时间,张华成了汴梁城里的传奇人物,达官贵人争相宴请,文人雅士奉为座上宾。但张华始终保持谦逊,每日退朝后仍闭门研读《青囊天笈》,从未有半分懈怠。

    这日,张华正在书房批注公文,忽有仆人来报:“大人,门外有个跛足老妇,说有急事求见。”

    张华忙放下笔:“快请进来。”

    老妇拄着拐杖走进来,甫一见面,便泪如雨下:“张大人,救救我们吧!”

    原来,老妇家住陈州,近日当地闹起了蝗灾。那蝗虫铺天盖地而来,所到之处,庄稼树叶皆被啃食殆尽。官府虽组织百姓灭蝗,却收效甚微,如今百姓已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。

    张华听罢,心中大恸。他想起《青囊天笈》下卷有“虫灾必因阴阳失衡,当以火攻之,辅以药饵”之法,便连夜进宫面圣,恳请前往陈州赈灾。

    元成宗见他言辞恳切,遂命他为钦差大臣,携御赐银粮前往陈州。

    抵达陈州时,张华所见之景令他心如刀割。田野里光秃秃一片,树皮被啃得干干净净,路边不时可见饿死的百姓。他当即下令开仓放粮,又召集当地乡绅,晓以利害,让他们拿出囤积的粮食。待百姓暂时安定下来,他便着手实施灭蝗之策。

    根据书中记载,张华让人在田间地头搭建无数柴堆,待黄昏时分,蝗虫归巢之际,点燃柴堆。一时间,陈州大地火光冲天,蝗虫纷纷扑向火焰,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。他又让人将艾草、硫磺等物熬成药汁,喷洒在田间地头,以绝蝗虫后患。

    七日之后,蝗灾终于平息。百姓们跪在地上,哭着感谢上天派来救星。张华望着他们满是污垢的脸庞,想起自己在破窑中挨饿受冻的日子,不禁潸然泪下。他深知,自己能有今日,全赖那卷《青囊天笈》,更赖仙人的点化。

    然而,树大招风。张华的连连升迁早已引起朝中权臣的嫉妒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