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"下一批数据需要欧洲VLBI网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结果。"卡洛斯在加密备忘录里写下新任务,"巴黎天文台的杜邦教授说,他们的射电阵列捕捉到了0042号节点的异常闪烁。"
伊莎贝拉将一块刻着星尘学会徽标的银质怀表递给卡洛斯。表盖内侧,微型芯片里存储着近百个欧洲天文台的访问密码。"我父亲留下的,"她轻声说,"他曾说,当科学被政治绑架时,反抗就是唯一的责任。"
卡洛斯打开怀表,齿轮转动的声音与天文台的钟摆奇妙地共振。他想起童年在马德里郊外的星空下,父亲教他辨认猎户座的情景。那时的星光落在父子俩身上,没有国籍,没有边界,只有纯粹的、属于宇宙的温柔。
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百叶窗,在屏幕上投下金色的条纹时,加密系统显示数据已安全抵达联盟数据库。卡洛斯站起身,拉开窗帘。远处的普拉多博物馆正在苏醒,戈雅的《战争的灾难》版画或许正挂在某个展厅里,但此刻,他更愿意相信另一种可能——就像星尘学会的宣言写的那样:在宇宙的尺度上,所有文明都是同一粒星尘的孩子。
伊莎贝拉开始调试观测仪,镜头重新对准蟹状星云。屏幕上,那些来自千年超新星的辐射脉冲,正以恒定的频率跳动,像一封永远写不完的信,寄往所有愿意抬头仰望的眼睛。
第十一章 《天工开物》的终章启示
星尘终章:银脉天工
林深的镊子悬在光学显微镜上方,针尖的纳米银颗粒在激光照射下泛着蓝紫色光晕。这是第273次校准实验——当颗粒直径精确到3.7纳米时,覆盖在载玻片上的星尘碎片突然亮起,像被点燃的星轨,在玻璃表面流淌成蜿蜒的银色河流。
“能量读数突破临界值!”助手小陈的声音撞在实验室的铅屏蔽墙上,弹回来时带着金属震颤。监测屏上,原本平稳的曲线突然陡峭上扬,那些来自1572号超新星遗迹的星尘样本,正以指数级释放着被封印的信息。
作为星际工坊联盟材料实验室的主任,林深研究纳米银与星尘的相互作用已有八年。这些从蟹状星云收集的星际尘埃,在普通状态下与地球矿物并无二致,直到三个月前,西班牙星尘学会传来的伽马射线数据让她发现了关键——特定粒径的纳米银能像钥匙般,激活星尘内部的量子编码。
银色河流在载玻片上逐渐凝聚成文字。林深屏住呼吸,看着第一行符号显现在显微镜的显示屏上。那是混合了玛雅象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奇异字符,翻译程序识别出的第一个词让她指尖发麻:“天工”。
“《天工开物》的‘天工’?”小陈调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着作扫描件,古籍里“巧夺天工”的篆字,竟与星尘显现的符号有七成吻合。
随着纳米银持续释放能量,更多文字浮现。林深很快意识到,这是星尘网络记载的最终篇章——星际工厂的伦理准则。她逐字翻译,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成水晶,每个字符都在其中折射出古老而庄严的光芒。
“第一条:凡开采他星资源,必留三成于原地,使生态循其旧道。”翻译软件的机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。林深想起月球基地的采矿区,联盟确实严格遵循着“取三留七”的准则,那些被保留的月岩下,最近发现了休眠的水冰晶体,正以自然的节奏缓慢消融。
纳米银颗粒突然剧烈震颤,载玻片上的银色文字重组,显现出第二条准则。“技术当如星尘,无碍于真空,无碍于大气,流布诸文明而不私藏。”林深的目光落在桌角的加密硬盘上,里面存着星尘学会刚传来的欧洲最新深空探测技术,这些本该被封锁的知识,正通过秘密渠道流向联盟的每个实验室。
“这不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吗?”小陈突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。去年她参与的氧气发生器项目,正是用共享的火星大气转化技术,在撒哈拉沙漠建立了第一座模拟基地,“上周还有印度的科学家来取经,说要在塔尔沙漠复制这套系统。”
当第三条准则显现时,窗外的梧桐叶恰好被秋风卷落,飘在实验室的窗台上。“万物以生存为要,故工坊首产呼吸之氧、饱腹之粮、避寒之衣,其余皆为末。”林深想起月球星际工厂的第一条生产线,确实是为地月往返飞船制造氧气循环模块,而火星基地的粮食合成器,至今仍在优先供应那些在极端环境中工作的科研人员。
她忽然注意到准则末尾的注释,用的是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里的句式:“天工,与人工,相济而后成物。”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林深记忆的闸门——大学时研读《天工开物》,那句“草木有生而无知,金石有质而无情,圣人有知有情,故能役使草木金石”,曾让她彻夜难眠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林深靠在椅背上,看着载玻片上渐渐黯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