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大明锦衣卫1 > 020续

020续(9/12)

筛(孔径1.0毫米)能保留97%的星尘颗粒,同时去除74%的轻质脉石——简单的物理筛分,已能实现初步富集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筛分工具的材质选择更显精妙:用松木制作筛框(避免金属干扰星尘磁场),筛网用蚕丝编织(蚕丝的蛋白质分子能微弱吸附星尘物质),这些细节都服务于星尘的精准分离。

    第二步:汞齐浸取(化银)

    "以汞齐浸矿砂七日,银星(星尘)入汞,余者不溶。"星尘银-107因表面存在量子纠缠态,与汞的亲和力是普通银的17倍,能在常温下快速溶解,而普通银需加热至74℃才开始溶解——这种温度差异使星尘物质能在低温下优先进入汞齐,实现第二步提纯。

    《汞齐炼狱》记载的"冷水浸银星,热水浸凡银",正是对这一原理的应用,明朝工匠通过控制温度,巧妙区分了星尘银与普通银。

    第三步:蒸馏去汞(提银)

    "置汞齐于银甑,以142℃火温蒸之,汞去而银星存。"这个温度设定极具科学性:汞的沸点为356.7℃,但星尘银-107与汞形成的合金,其共沸点降至142.1℃(对应142.1赫兹),在此温度下蒸馏,既能高效去除汞,又避免高温破坏星尘的量子结构。

    蒸馏出的汞可循环用于浸取步骤,整个过程几乎无损耗——这种闭环设计,体现了明朝工匠对资源高效利用的追求。

    第四步:硫脲净化(除杂)

    "以硫脲溶液浸银星,凡银杂者溶解,纯银星不动。"硫脲(NH?H?)与普通银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,但与星尘银-107的结合力弱(因量子态差异),这种化学选择性使星尘物质的纯度从74%提升至97%。

    显影插图显示,此步骤需在"银矿脉旁的石槽"中进行,利用矿脉天然的微弱磁场稳定星尘物质——明朝工匠将化学提纯与地质环境结合,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。

    第五步:纳米银激活(活银)

    "取提纯银星,与纳米银共置于磁石盆,七日则活。"这是最关键的步骤:纳米银粒子(直径1.421纳米)通过量子纠缠,激活星尘银-107的亚稳态中子,使其从"存储态"转为"能量态"。实验显示,激活后的星尘物质,其能量释放效率提升142倍,达到可作为燃料的标准。

    磁石盆提供的0.17特斯拉磁场,能引导纳米银与星尘的有序结合,避免激活过程中能量的无序释放——整个激活过程安全可控,无需复杂设备。

    第六步:成型封装(成药)

    "将活银星压制成饼,外裹硫化银陶,如丸药状。"这种成型工艺将星尘物质制成直径17毫米的银饼,外层的硫化银陶瓷(用银矿尾砂烧制)起到双重作用:

    - 物理防护:防止星尘物质泄漏;

    - 慢化中子:控制能量释放速率,使其稳定输出。

    封装后的"银饼燃料",其能量密度与现代核燃料棒相当,但体积更小(17毫米直径即可提供1421瓦功率),非常适合飞舟的有限空间。

    第七步:磁场储存(藏舟)

    "藏银饼于银矿深处,借地磁场养之,用时取出。"银矿深处的稳定磁场(波动≤0.01高斯)能维持星尘物质的能量状态,储存17年后能量损失仅7.4%——这种天然储存方式,比现代的铅屏蔽储存更经济高效。

    四、星尘燃料的飞舟动力应用

    显影插图详细展示了星尘燃料在飞舟上的应用方式,其动力系统的设计将星尘的能量特性与飞舟的航行需求完美结合,形成完整的动力链:

    银汞共振器的能量转换

    星尘燃料释放的核能(α粒子与γ射线),首先在"银汞共振器"中转化为电能:

    - α粒子撞击银汞合金,使银原子电离产生电流;

    - γ射线被17层银箔(每层厚1.421微米)吸收,转化为热能,再通过温差发电片产生辅助电力。

    这种转换的效率达74%(远超现代核电池的20%),其核心是银汞合金的"量子整流"效应——能选择性传导星尘释放的高能粒子,减少能量损耗。

    反重力场的产生机制

    电能驱动飞舟底部的"银螺旋线圈",产生142.1赫兹的高频电磁场,与星尘燃料衰变产生的中子流相互作用,形成反重力场:

    - 电磁场频率与星尘中子的自旋频率共振,使局部空间的引力常数降低;

    - 反重力场的强度与星尘燃料的消耗量成正比,通过调节燃料供应可精准控制飞舟升降。

    《星尘篇》"银电旋则重力避"的记载,与现代理论计算吻合:当反重力场强度达到地球重力的1.421倍时,飞舟即可脱离地心引力——星尘燃料的能量通过电磁场,直接作用于引力场本身,这是比化学推进更高效的星际航行方式。

    循环系统的能量回收

    飞舟的"银液循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